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支教变抢险 学子“三下乡”谱写奋勇与担当

发稿时间:2016-08-04 07:00: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王龙龙 李华锡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4日电(记者 王龙龙 实习记者 李华锡)自6月底以来,我国多地区遭遇强降雨袭击,形成内涝洪水等灾害。在防汛形势严峻的受灾地区除了武警官兵、解放军、救灾群众,还活跃着一群稍带稚气的年轻面孔,他们就是参与2016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青年学子。 

  他们放弃假期休息时间,奔赴祖国各地开展科技支农、教育关爱、爱心医疗等志愿服务活动。在灾区,他们不仅开展“三下乡”活动,更与当地老百姓众志成城、并肩作战,用最朴实无华的行动讲述着青年学子的担当与奋勇,他们喊出了“将‘三下乡’的实践转移到灾区”的口号,演绎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江西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队员们正在帮助当地工作人员建防汛带。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榕 摄 

   “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等任务结束” 

  7月7日下午,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红色基因代代传 长征精神 永放光”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师生正在学校团委办公室商量“重走长征路”的行程,此时他们接到了九江江洲镇防汛告急的消息,于是临时决定去江洲参与防汛抗洪。“我8号还有3门考试,7号接到消息去江洲,收拾好东西就匆忙出发了。”队员张旭说。 

  7月8日上午,六名队员跟随江西师范大学团委书记管志明先行一步到达江洲,其他师生随后也陆续抵达。此时,他们对当地汛情还一无所知。到达后,他们立马跟随当地工作人员巡查堤坝,打起了防汛沙袋。“当时看到有几个瘦弱的阿姨在搬沙袋,才知道江洲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站在堤上就能看到这里大部分农田都被淹了。”队员徐鑫回忆说。 

  “我们主要承担后埂、洲头等村78至85号哨所的大堤防护工作,包括巡查大堤、打防汛沙袋、扛沙袋、在泥地里导渗沟、协助当地防汛工作人员排查管涌等。”队长丁逸韬介绍说,“一开始我们准备不充分,但一直在想办法提高效率。比如导渗沟的时候,一开始搬小石头,效率很低,后来我们改成流水线方式,一个接一个地传递石头,100米左右的石头很快就铺实在泥地上。那种成功的喜悦让大家的热情更加高涨。” 

  每天顶着烈日工作,几天下来队员们黑了不少。除了身体上的疲惫,他们还面临着江洲的蚊虫。“晚上8、9个人挤在村民家一个房间睡大通铺,睡觉时会有一些毒虫爬到身上,睡不踏实。江洲是血吸虫的重灾区,我们每一天都会询问队员的身体状况。”队员曾祥钰说,“我们跟着村民吃大锅饭,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闲暇之余开开玩笑、聚在一起唱歌,帮助村民们做些家务,团队以此来放松紧绷的神经。“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等任务结束。”丁逸韬告诉记者。 

  在江州期间,管志明、陈军、邹志刚、颜斌等几名指导老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大家一起防汛,晚上一起交流收获感悟。“当时才得知管志明和邹志刚老师同一天生日,我们也没有什么准备,就给老师煮了面,写了一段祝福,那天晚上我们坐在一起聊了很久,这支队伍很温暖。”队员陈榕回忆着当时的情景。 

    

安徽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队员们在帮助受灾群众搬运物资。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雨露 摄 

  “她们就是一群逆行的姑娘” 

  “她们就是一群逆行的姑娘,这里的人想着如何逃出去,她们却一头钻进来。”提起安徽师范大学赴宣城市“诗歌传承 爱心传递”团队时,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安置点的几位老人都是如此评价。 

  这支只有12人的“娘子军”原定计划是前往水阳镇开展支教活动,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不仅耽误了支教,也改变了她们的计划。“第一天来给孩子们辅导时,道路就已经积了很深的水,其实我们心里也有些怕,都是手拉着手趟过去的。”队长孙雨露说。 

  暴雨并没有停歇,随之而来的是肆虐的洪水,大量灾民被转移到安置点。听到水阳安置点需要志愿者的消息后,孙雨露当机立断,爱心支教变身抗洪抢险队,她们便前往安置点为灾民服务。 

  “听到消息后,我们就直接过来了,安置点的场景让人看着就心酸。”孙雨露说,刚刚迁来安置点的老人衣衫褴褛,满身泥浆;教室被当做临时安置点,里面的桌椅被搬空了,墙角堆着一些刚刚送过来的矿泉水和方便面;有的老人在轻拍着四、五岁的孩子,安慰他们。 

  看着这番景象,这群20岁的姑娘们立即投入救援工作。提着十几斤重的袋子来来回回爬四楼给灾民送饭,轮班打扫安置点卫生,帮助年迈的老人铺床,搬运救援物资…… 

  “东西再沉,咬咬牙,也能搬完;住宿条件再差,咬咬牙,也能适应;没水洗澡洗头发,忍一忍也能过去。只要坚持,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在这里我们就是他们的肩膀,再累我们也得撑下去。”队员金长巧这样评价她们,这就是这群不怕死的姑娘。 

    

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萤火虫学社的队员们在搬运物资。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游锦鸿 摄 

  “这群大学生真是好样的” 

  “当初的选择让我从来没有后悔,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具备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大灾面前加入到抗洪抢险中,这是我们应该做的。”7月26日,游锦鸿和她的团队圆满完成支教和救灾任务后安全返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游锦鸿感慨道,支教的同时还能尽力参与抗洪救灾工作,是这次实践的最大意义了。 

  时间回到7月13日,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萤火虫学社赴孝昌小分队一行22人,正在孝昌县险峰中学开展留守儿童义务支教公益活动。闻讯当地因洪水受灾严重,在紧张的支教工作之余,队长游锦鸿主动与孝昌县义工联合会联系,和该县义工联合会成员一起,参加到抗洪救灾和安抚受灾群众工作中。 

  “当时那两个镇洪水已经退去了,但是村民受灾严重,很多家庭的生活用品都被洪水冲走损毁了。”在学校老师和孝昌县义工联合会的指导下,7月14日,游锦鸿与2名队员同孝感市、孝昌县义工联成员一起,分配救灾物资,并分别赶赴孝昌县受灾严重的王店镇和白沙镇,为209户灾民发放配备有毛巾、毛毯和消毒液等日常用品的家庭卫生急用包260份。 

  由于在室外卸载物资,再加上天气很炎热,这对游锦鸿和队友们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要从那个大卡车上卸载装有物资的大箱子,很重,我的身高也比较矮,当时是和队员们一同协作把物资从卡车上卸载下来再搬运到村委会,回去时胳膊上全是淤青。”一天的劳作让她的身体着实有些吃不消。 

  “我们也是尽一点自己绵薄之力,当时是很累,可是我们没有觉得苦,因为帮助他人的感觉是真的很棒,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队友陈塨说。 

   虽然条件艰苦,游锦鸿和队友的脚步却并没有停歇。23日,游锦鸿带领3名队员再次奔赴白沙镇三合村,为灾民发放500袋大米、500提食用油和140件矿泉水等救灾物资。 

  “这群大学生真是好样的,跟这里的村民非亲非故,却那么卖力地搬运物资,真心为他们点赞。”孝昌县义工联合会会长阚胜这样评价他们。 

  除了冒着烈日配装和发放物资,队员们还与受灾村民沟通交流,介绍水灾疾病防治知识,安抚村民焦虑情绪,鼓励村民灾后重建。“第一次遇到洪灾,其实我们也害怕,但是看看村里的老人和孩子,我们作为青年大学生没有任何理由退缩,现在洪水走了,希望他们能够早点重建自己的家园。”游锦鸿笑着,拿起手机继续看着相册,回忆着那段日子。 

责任编辑:周学磊
返回首页>>Loading...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