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习近平与扶贫工作:时刻牵挂于心 一向身体力行

发稿时间:2016-07-23 11:24: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赵明

  7月18日下午,习近平在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村民马克俊家同一家人和村民代表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李涛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赵明)"看到你们开始过上好日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感到很欣慰。"7月19日,习近平到宁夏考察,在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他回忆了20年前在福建工作时直接推动闽宁合作扶贫攻坚的往事。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地方到中央,扶贫一直是习近平最在意的事情。他时刻牵挂于心,向来身体力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曾引用郑板桥的诗劝勉各级官员要关心困难群众,提出"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

  从梁家河村开始的"扶贫路"

  1969年, 16岁的习近平来到延安梁家河村开始了知青生活。当时,他和当地老百姓一样,吃不饱,穿不暖。困苦的日子让他感受在身上,痛在心里,也激发了他强烈的扶贫情怀。1973年,习近平当上梁家河村支书,开始带领村民走上脱贫之路。

  为了抗洪蓄水,保证粮食收成,习近平带领村民修建了四个大坝,挖了水井。习近平和村民们一起铲土修坝,日夜劳作。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从1973年开始,村里有余粮了,村民们告别了粮食不够,苦菜凑数的日子。

  1974年,习近平去四川考察之后发现了沼气池的好处,回村便修了第一口沼气池。沼气被用于做饭、点灯,既节能减排,又让村民的生活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小步。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村时,村里一共打了22口沼气池。

  梁家河村民日常以土豆为主要蔬菜。为改善村民生活,习近平带领村民在河滩的6亩平地种上了辣椒、洋柿子、豆角、香菜、茄子等,还派了一位老人专门看管。收获时,一个六口之家,每种蔬菜可以分到两公斤。

  为了让村民多点创收,习近平还带领村民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磨坊里有磨面机、碾米机,由柴油机带动。裁缝铺由两个女社员打理,村民带着布料去免费做衣服,女社员挣工分。铁业社同样如此,打镰刀等农具,农民不用掏钱了。

  从"吃不饱"到"有余粮"再到"生活质量日益提升",梁家河村的脱贫发展路就是整个中国农村脱贫的一个雏形,也是习近平40多年矢志不移推动扶贫攻坚的信心所在。

责任编辑:魏林甫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