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外交学院学子忆吴建民:他曾用外国人最懂的方式讲中国

发稿时间:2016-06-19 08:15: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开可

 

外交学院沙河校区陈毅广场上,同学们自发前来缅怀吴建民老院长。外交学院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19日电 (记者 开可) 前中国驻法大使、外交部原新闻发言人、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18日在武汉不幸遭遇车祸离世。18日晚,外交学院学子在沙河校区的陈毅广场举行了吴建民追思会。

  在外交学院学生眼中,吴建民是一位亲切到可以和玩cosplay的他们一起拍照的院长,也是一位在外交事业上贡献自己一生的外交家。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了外交学院学子,听他们讲述他们心中的吴建民。

  “外交学院有很多的社团。有一次所有的社团都在操场上进行展示活动。我们社团的人完全没有想到吴院长会过来,而且还和我们合影。”孙成昊说道,“吴院长是个不排斥新鲜事物的人。”孙成昊所说的社团是cosplay社团。他当时是装扮的“网球王子”里面的角色,一身“装备”地就和吴建民拍了合照。

  2006年,孙成昊成为外交学院的本科生。吴建民时任外交学院院长。孙成昊对当时吴建民在学校组织的论坛记忆犹新。“吴院长经常组织论坛,邀请一些嘉宾给我们做演讲。而且不仅仅邀请外交领域的嘉宾,还会有其他领域的领军人物。”孙成昊说,林毅夫就曾登上外交学院的讲坛。
  吴建民在外交学院开设了一门叫《交流学》的课程。自己讲课,也会请一些媒体人、企业总裁等授课,将人与人之间如何交流以及礼仪等实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孙成昊所说的《交流学》课,成为他的很多学弟学妹们羡慕的课程。2008年,吴建民卸任外交学院院长一职。2008年以后的学生只能从学长学姐口中听说吴建民以及他的《交流学》。孙旋便是其中的一员。

  2010年本科考入外交学院,现在是外交学院法语专业研二的学生,孙旋从高年级同学那里听说过很多次吴建民的名字,还看过吴建民和夫人共同写的《在法国的外交生涯》。

  “吴院长在任的时候,有很多惠及师生的政策。而且校园基础设施也改善了。”孙旋告诉记者。

  据孙旋介绍,吴建民卸任以后,《交流学》曾由学校一位年轻的老师担任。但是在课堂上,吴建民的经历或者他曾经讲过的案例还是会被经常提及。

  对供职于中信出版集团的何戴翰来说,和吴建民最近的一次交集是出版他的书。图书出版以后,吴建民回到外交学院做了一场演讲,充满了感染力。

  作为一名外交学院的学子,他曾经在学校以外的地方由衷地叫过一声“院长好”。2015年11月,中信出版集团主办京城国际论坛。当时还是实习生的何戴翰负责接待嘉宾的工作。吴建民就是中方嘉宾之一。“在贵宾室的时候,我看到吴院长直接就说了一句‘院长好’。他看到外交学院的学生,也特别高兴。”何戴翰用平易近人来形容吴建民。

  “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是外交学院的校训,“很多同学都说看到吴院长就想起了校训。”孙旋说。

  1989年,吴建民被派到比利时担任中国驻比利时使馆和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为了打开中国的外交局面,吴建民下了不少功夫。

  为了将中国介绍给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吴建民亲自到社区用法语讲解中国文化,而且不用事先准备稿子。

  这也是孙成昊最佩服的地方,“(吴院长)用所在国家能够听得懂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在驻外的时候,向当地的人们讲述中国的发展,给他们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孙成昊说。

  “吴院长非常注重培养我们在一些细节小事上的行为,比如《交流学》这门课,就是教给我们怎样和人交流。如果我们将来想为外交事业出一份力的话,首先要学会怎样和人交往。而这正是我们刚步入大学的学生需要学习的。”孙成昊说道。

  何戴翰觉得,外交学院的学生对吴建民的感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吴建民特别提倡用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在从事外交工作的时候,他能够将外交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外交学院院长以后,又将理论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吴院长)教给我们怎样思考,怎样用外交观和价值观去判断是非。”何戴翰告诉记者。

  孙成昊在得知吴建民离世的消息后,在微信朋友圈写道:“您的学识将永远激励我们外院学子前行。”

  欢迎拨打中国青年网新闻热线010-57380651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youthpress@126.com;关注“细腰蜂”(ID:beeyouth)微信公众号,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关注“学习者”(ID:youth_xuexi)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学习动向。

责任编辑:邹畅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