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8日电 (人民政协报记者 李木元) 风油精,清凉、止痛、驱风、止痒,头昏脑涨或者晕车的时候,抹上一点,顿觉清醒;夏天被蚊虫叮咬,抹一点可减缓瘙痒。
然而这样一个使用多年的经典老药却遇到了“麻烦”。
今年初,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意见》提出中成药品一般不以人名、地名、企业名称命名,亦应避免采用可能给患者以暗示的关于药理学、病理学名称。同时,不应采用夸大、自诩及不切实际的用语。
照此规定,风油精中有个“精”字,有“夸大”功效之嫌,得另改名字。今后百姓耳熟能详的“风油精”没有了。
受波及的不止是风油精。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表示,按照《意见稿》《意见》要求,云南白药不能叫“云南白药”了,速效救心丸、风油精、鼻炎灵、小儿咳喘灵、强力枇杷露等都得另起名字。
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国产药品(中药)数据库中输入上述不应使用的关键词,出现的药品名称多达6370个,其中,仅含“灵”的药品就达到2750个,带“降糖”的有181个,带“降脂”的有190个,带“消炎”有689个。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博生导师杨金生表示,药品名称是药品标准的一部分。名称的规范是为了防止出现认知混乱,有助于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可这么多家喻户晓的药名都要修改,是否会造成新的混乱?”
让王旭东更为不解的是,王守义十三香、王致和豆腐乳都可以叫,为啥中成药不能用人名了?有降压、消炎这样的说法,一定是夸大疗效吗?带“灵”字的药,老百姓就真的相信它一用就灵么?
《意见稿》《意见》的“武断”让杨金生感到难以理解,而且有“拍脑门”决策之嫌。王旭东甚至认为,这是典型的“懒政、怠政行为”,伤害了中医药,也扰乱了百姓生活。
据了解,传统中医药的命名不但体现、承载着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既有约定俗称,更有市场口碑。如北京同仁堂,300多年老字号,是中国在世界的金字招牌;云南白药,被美国《巴伦周刊》列为“美国人必须知道的10个中国品牌”之一。这些品牌既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也走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很难用金钱来衡量。
杨金生表示,对于在名称上存在夸大和暗示疗效、误导消费者等问题的中成药,的确应该规范。“如果都改名了,国人对于中医药的情感寄托还有多少?外国人还能认识多少中国的文化符号?这样做会对民族品牌和相应药物的文化底蕴造成硬伤和不可估量的损失!”
杨金生建议,中成药改名要慎而又慎,至少不该“一刀切”。对于命名不规范的个别情形,应结合标准提高再注册等工作逐步规范,区别对待;对确需修改的名称,也会给予一定的期限来逐步过渡;对新申报、审批的中成药通用名要加强审核。另外,加快制定中成药命名标准规范,区分开国内市场和国家市场。
王旭东则建议,对于命名中能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来源于古籍经方、老字号的、疗效好的,如风油精、云南白药、逍遥丸、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等,不仅保留,而且要大力宣传,进一步体现“继承好、保护好”的精神。
“没有民族的,哪有世界的。文化这东西只有自珍自爱才能显示出高贵!”杨金生强调。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