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京剧教育家叶龙章墓碑在八宝山重修落成(图)

发稿时间:2016-03-16 10:11: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张炎良 刘郝

  叶龙章之子叶金森在墓前致辞。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徐子论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6日电 (记者张炎良 实习记者 刘郝) 3月15日上午,叶龙章先生之墓立碑仪式在八宝山人民公墓举行。叶龙章生前亲朋好友、京剧界名流、青年学者等近百人参加仪式。

  “我们今天重立墓碑,重修墓志铭,目的不仅在于纪念先父,更在于还他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勉励后人矢志不渝,相信历史。”叶龙章之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金森的致辞,道出重修墓碑的初衷。

  深褐色的墓碑前,人们默默伫立,缅怀这位曾几乎被京剧史遗忘的京剧教育家。

  叶龙章生于1906年,是“京剧界的黄埔军校”富连成社第一任社长叶春善的长子。不满二十岁时,他毕业于民国正志中学,民族危难当头,毅然投笔从戎,二十八岁退伍前,他官至东北军炮兵旅中校军需官,常伴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左右。

  1934年,父亲病重,叶龙章临危受命,上任成为富连成社第二任社长。他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挽富社大厦于倾颓”。抗战爆发后,他支撑科班运转,培养300余名梨园弟子,谭元寿、刘元彤、冀韵兰等京剧大家都出自他的门下。1947年,富连成社遭遇灭顶大火,他四处租借戏服,带领学生北上南下,继续巡回演出。

  解放战争中,他保护多名地下党安全撤离北平。解放前夕,叶门弟子朱世友、哈元璋、马元亮等名家前往台湾,京剧从此在台落地生根,“成为海峡两岸联系的又一纽带”。

  建国后,他为党的艺术事业发展奉献心血,不顾年事已高身体病痛,接受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委托,撰写《喜(富)连成科班的始末》一书。

  文革期间,他遭受不公正待遇,著作资料也被洗劫一空。“时代原因,京剧史对他的评价,多年来也是缺位、忽略和有失公允的。”叶金森说。

  八十年代初,叶龙章受党和国家委托到福建,向大小金门和台湾本岛“隔空喊话”,号召在台富社弟子和剧界同仁,重结京剧这一共同文化纽带,促进两岸正常交流。

  叶龙章贤妻马禄德同其合葬。她生前视富社弟子如亲生,弟子们仰承其厚爱,直呼她为“娘”。叶龙章逝世后二十五年间,海内外富社弟子依然视马禄德为亲情归属,共同发扬富社精神。

 

  人们在墓前敬献鲜花和挽联。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徐子论摄 

  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钮骠撰写了叶龙章先生的墓志铭。他写道,(先生)“结富社之纽带,系两岸以同根”、“实为国剧现代教育之开拓者”。“对叶老的态度,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他希望人们能真正认识到叶龙章先生为京剧发展、祖国统一做出的贡献和业绩。

  长期从事京剧文化对外传播和教学的全国政协委员孙萍,既是叶龙章的儿媳,也深受先生教诲多年。她介绍,“只有经过努力传播,越是民族的,才越有可能成为世界的”是他的京剧文化理念。“京剧的海外传播,与梅兰芳、叶龙章等老一辈京剧家的努力密不可分。”

  “菊坛楷模高风亮节,万世仰慕;国剧正宗余音绕梁,永泽我辈。”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故宫宫廷戏曲研究所、国家京剧院的青年学者为叶龙章敬献挽联。中国人民大学的方嘉玮说,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是当代青年人的责任,我们应当学习叶龙章前辈的精神,继往开来。

责任编辑:李永鹏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