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秀杰(中)纠正学生们军训姿势。受访者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19日电(记者 张群 实习记者 刘一梦)“老师,你到家了吗?看到同学们把与你拍的毕业合照发在群里了,因为我生病回家了,没有和你合影,有点不开心。你还会回来吗?我会想你的。”6月25日,曲秀杰从新疆支教回来的第三天,收到了来自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预科一班学生叶尔盼·孜比布拉的问候。
曲秀杰是北京科技大学第18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2016年7月,她与研究生支教团的9位同学一起,来到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新疆昌吉州,进入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当地教育,开始了为期一年的青春接力行动。
39个小时的火车,约3500公里的距离,从海滨城市山东青岛,到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内陆城市乌鲁木齐,在从小在海边生活的曲秀杰看来,与58名少数民族学生在新疆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不期而遇,是青春中最特别的缘分,也是一年支教时间里,最值得铭记的时光。
新身份 58名少数民族学生班主任
刚到学校分配工作,曲秀杰被问是否愿意担任少数民族预科班的班主任。
“预科班由少数民族学生组成,先学习一年基础汉语,参与基础汉语等级考试(MHK)后,再进入专业班学习专业知识。”曲秀杰告诉记者,其实最开始并不了解预科班,“我当时想,担任大学的班主任应该没什么难度,那就试试吧。”
这一“试”,就让曲秀杰与58名少数民族同学结下了浓浓的师生情谊。
秋季开学第一天,曲秀杰陆陆续续接到来自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的58名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
“学生中有些几乎没有汉语基础,我也不懂少数民族语言。”曲秀杰说,因为语言障碍,当时连告诉他们宿舍在哪个方向、如何领生活用品、如何去教室等简单的沟通都成为困难。
当天,一位来自南疆的父亲将从未出过远门的女儿送到学校,并且一定要见到班主任,曲秀杰找到学生会主席艾麦尔江帮助翻译沟通。
“这位父亲最后掏出一沓皱巴巴的钱交到我手里,说孩子不会用银行卡,不会存学费,让我帮忙替她保管好。”曲秀杰告诉记者,这让她感到诧异,也颇为心酸。
“我当着大家的面接过钱时,心里觉得沉甸甸的……”当时,曲秀杰意识到,这位父亲代表的是很多有同样心理的父母,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上学是件极其重大的事,她不能辜负家长的这份信任。
预科班班主任更像是初中高中班主任,事无巨细,而曲秀杰的支教生活也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她说:“既然选择支教,就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尽量去帮助学生,希望通过自己能为他们改变一些事情,打开他们看向外界的窗口,去感受差异、感受不同、感受多元。”
开学第一天与来报道的同学们相识。受访者供图
贴桌签 尊重学生记住复杂名字
第一次踏上三尺讲台,曲秀杰忧虑过学生的刁钻提问会答不上来,担心过自己的学识不够难以让学生信服,想象过如何去融入他们、与他们交流……但让她感到意外的是,如何记下预科班里58名学生的名字成为了首个难题。
“他们的名字是由自己与父亲的名字组合而成,若只喊他们自己的名字,那重名的很多;如果算上父亲的名字,这样一来名字就很长,对我来说没有规律可言。”曲秀杰笑着说,其中一位同学叫穆乃外尔罕·麦提阿孜,当时重复了很多遍,才能流畅地叫出来。
曲秀杰介绍说,以前有老师认为学生们的名字比较难记,于是将学生们进行编号,用数字代替学生名字,但是这在她看来,并不是融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最佳方法,也有失对学生的尊重。
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尽快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曲秀杰想出了“贴桌签”的方法。给每个学生一张小纸片,写上各自的名字贴在课桌左上角。
“在班里巡视的时候,我都会一遍遍记人名,将每个人与名字对照起来。”曲秀杰说,因为自己不懂维语,并不能联想“古丽”是“花”的意思,所以只能用这样笨拙的方法去反复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渐渐地,“伊斯砍得尔”、“穆乃外尔罕”、“古扎丽阿依”……58名同学的名字曲秀杰都能熟记于心。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