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同观
缘起:大同,大道之行也
战国末至汉初的儒家学派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与“小康”相对。《礼记·礼运》: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帝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出于身者,不必为己;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是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初心:世界大同,天下一家
剑桥大学教授马丁·雅克认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摈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
习近平的大同观,是在把握世界整体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清晰认识到,只有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打造世界经济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建立一个双赢、多赢、共赢稳固局面。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提出,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各国体量有大小、国力有强弱、发展有先后,但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权利。涉及大家的事情要由各国共同商量来办。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我们要摒弃冷战思维,创新安全理念,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今天的亚洲,多样性的特点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汇聚交融,共同组成多彩多姿的亚洲大家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千百年来,“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梦想始终是人类心中长明的灯火。站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极目远眺,世界的地平线上,新时代的曙光隐约可见。走向复兴的中国,不但要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梦”,还将继续畅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一家的“世界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