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民族文化基因大传承 习近平“以文圆梦”激发人民磅礴之力

发稿时间:2017-02-17 07:1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杨月

  中国青年网北京2月17日电(记者 杨月)2017年的春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火爆刷屏,让网友直呼“这个春节多了几分书卷气”。2月13日到15日,中国诗歌学会“我们与你在一起”全国大型诗歌公益活动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举行,诗文缱绻的遐思与古城古韵相得益彰,诗歌盛宴美不胜收。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民族文化基因在吟诵的平仄韵律间绽放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谈到文化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做出深刻阐述,将其意义提升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乃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层面,以文艺点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火光。

  2016年11月30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一台节目:基因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传承

  一台中国诗词大会,在不少网友心中,“行走的诗词库”冠军武亦姝成为才女的新标准,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的评委康震成为国民新男神,而“人生自有诗意”则成为春节期间微信祝福的爆款热词。

  为什么一台文化类综艺节目,能引起如此多的关注?

  “第二季的诗词大会最大的创新就是扩大了诗词的选择范围。”康震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诗词在唐诗宋词基础上,扩展到了诗经和明清诗词,同时在全古代的基础上增加了近现代的诗词,特别是有大量粉丝的毛主席诗词。做到了既着眼名篇佳作,又选择老百姓听得懂的作品,以及能体现中华民族价值观和内涵的作品。

  在扩大选材范围的同时,一些环节的创新也令大家耳目一新。“飞花令”营造出的PK感甚至让一些选手瞬间窒息,更令现场的百人团、场外的万人团、万万人团在切磋中大呼过瘾;选手席中新增了华裔少年,让诗词成为一根丝线,将文化的根牢牢深植于年轻的心中;沙画、手绘等新的表现形式则增加了节目的观赏性。

  中国诗词大会。资料图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在康震看来,长于抒情和描绘意境的中国诗词,正代表了一种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优势。“每个民族都要不断延续和创新自己的文化,同时找到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发展方式。而创新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通透理解的基础之上,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是践行总书记传承文化基因并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讲话精神的具体形式。”他说。

  一种传统:基因在文化的群众参与中传承

  “池塘见说生新草,已许游魂入梦招。”“君看浣花堂上燕,芹泥虽好亦知还。”这些诗都来自浦江民间诗社“月泉吟社”诗人的笔下,寥寥数笔写尽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正义的追求。谈到民间诗社的繁荣,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唐晓渡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从兰亭雅集到月泉赛诗,到虹桥修禊,古往今来,全国各地的诗社在滋养百姓心灵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正是习近平提到的“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的真实写照。

  广泛的群众参与形成了绵延千年的诗教传统。在今天的浦江,我们仍旧可以感受到流淌在老百姓血液里的诗教传统,鼎盛时期3000人同食一锅饭的“江南第一家”郑家的家规中,“孝义表门”“厚人伦、美教化”都赫然在列。

  “作为‘六艺’之首,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以诗教化的传统。诗教传统对健全、饱满人格的养成意义重大,这在今天更多演化为蕴含于写作和阅读行为中的自我教化。”唐晓渡说,如今,一股包括所谓“底层写作”在内,某种程度上甚至以此为标志的“诗歌热”正方兴未艾,这种诗歌复苏的持续热情,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是罕见的。“这恰恰体现了作为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作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诗教传统独特的价值所在。”在他看来,如今对诗教传统的重新审视,恰恰是中国当代文化立足自身充分发育的重要标志,今天正是我们发现传统之美的时候。

  发现传统之美,今天的文化的群众参与,开始更加重视从孩子做起。最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成为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第一次”,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国民礼仪教育,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等都做了具体清晰的规定。

  “虽然近年来各地学校兴起了不少国学经典吟诵,但国学推广难就难在师资不足和脱离生活,我们期待以《意见》为开端,从高考题目设置到课堂教材编写,让传统文化能更深入全面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吟诵协会理事孙晓娅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各地的青少年经典诵读活动。资料图

  一个时代:基因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作品中传承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

  在“我们与你在一起”诗歌论坛上,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黄亚洲谈到,杜甫的作品就曾反映了贫富差距过大造成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灾难,反映了兵丁上前线而“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的百姓痛苦。这些作品对当时的社会畸形状态是一个警醒,也让今天的我们得以理解当时社会发生强烈变革的动因。至于战争时期、民族危亡时期,诗人抽取诗行作剑,恨不得把诗歌里的每一个字都当作手榴弹扔出去的例子,就更不消说了。这是诗歌的责任,是文学的责任,也是诗歌与文学的荣耀所在。 

  中国的文艺历来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紧紧相连。“五四以来,中国的诗歌一直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从来不曾缺席于历史的舞台。”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理事、著名朗诵艺术家徐涛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真正好的作品能给人带来心灵的享受、震撼和启迪,能让人获得敢于担当、敢于前行的力量。

  “我们与你在一起”诗歌论坛。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月 摄

  民族文化基因如何传承?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传承,在文化的群众参与中传承,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作品中传承。

  传承文化基因,是为了更好地“以文圆梦”。习近平曾反复强调伟大事业与伟大精神的辩证关系:“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一百年理想和精神。”正可谓“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文艺中国,时代有梦,细数今天国人身上的“文艺范儿”,我们不断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更期待以文脉赓续国运兴荣,以更多创新的传播方式、更多的群众参与、更多的优秀作品锻造充满神韵的中国新气派。 

  欢迎拨打中国青年网新闻热线010-57380651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youthpress@126.com;关注“中国青年网”(ID:youthzqw)微信公众号,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

责任编辑:王书香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