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山西福利院模拟家庭的“另类”全家福:孩子们不能没有家

发稿时间:2017-02-02 13:47: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吕玮

  中国青年网太原22日电(吕玮)对于中国人而言,春节意味着举家团圆,就算再难也要回家。然而,每到除夕,依然有很多人在不起眼的岗位上舍弃与亲在一起的机会,而成全那些不同意义的“团圆”。 

  春节期间,记者来到太原福利院的居家养育基地,探访这里来自山西农村的10对过年不能回家的农民夫妇。他们每对夫妻在这里至少抚育三个孤残儿童。“代理爸爸”任福龙说:“福利院的孩子们什么都不缺,就缺爸妈。不能回家又怎么样呢,这些孩子们可怜,在一起过年就是家”。 

  “模拟家庭模式”是中国福利院对寄养模式的一种新探索。太原市福利院称之为“居家养育模式”,由福利院从社会上招聘爱心父母来院,与孤儿组成一个“模拟家庭”。2014年4月24日,太原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启动居家养育模式,首批招募的10对夫妻入住福利院与30个孤儿组成家庭。

  李海江、石仙果夫妇。 中国青年网 吕玮 摄 

  60岁的李海江、石仙果夫妇来自长治黎城农村,三年没有回家过年。这三年里,他们在此助养10名孤儿,夫妇两人每月共领到3000元工资。“这是良心活儿,和钱没关系”。 

  “胜过亲生”,石仙果情不自禁地说,因为孩子们身世可怜。夫妻俩有6个孩子找到了收养家庭,4个去了国外。过年前几天,他们刚刚面对一次分离,“有可能是永别”。 

  老两口并不在意孩子们是否将来还认得自己,他们的新年愿望是:希望孩子们都能找到好家庭,有好的学习成绩,将来出人头地。 

 

    王贵中、邢海英夫妇。中国青年网 吕玮 摄  

  “自己的孙子吃啥,这些孩子们也吃啥。”58岁的王贵中和55岁的邢海英来自太原市阳曲县,儿女都已成婚。三年来,他们助养了12个孤儿,其中7个孩子已经找到收养家庭。 

  15岁的“儿子”党黄福正在初中升高中的学业关键期,邢海英说:“等他考上大学,我就离开不干了。”她和老伴的新春愿望同样如此:“希望孩子们都能有个好归宿。”

责任编辑:周学磊
返回首页>>Loading...
首页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尾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