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忠诚报国扎根戈壁二十六载 矢志强军担当舍我其谁

发稿时间:2016-07-26 07:26: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卢冠琼

  【编者按】自古以来,连绵不绝的狼烟战火,无不揭示一条铁律:武器装备精良,乃御敌制胜之道。上世纪50年代,国际局势密布阴霾,核讹诈甚嚣尘上。一支神秘部队挺进大漠,面对一穷二白的技术条件,凭着“死在戈壁滩,埋在导弹旁”的凌云壮志,为国铸剑保卫天疆。在第89个建军节来临之际,中国青年网记者深入西北大漠,采访“时代先锋”、“两弹一星”薪火传人、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特别推出“大国重器强军先锋”系列报道,展现基地艰苦创业史与中国军人忠诚于党、为国制胜、传承使命的动人风采! 

  “大国重器 强军先锋”系列报道②  

  中国青年网北京726日电(记者 卢冠琼 通讯员 赵金龙 梁景创 俞嘉)2010年初,西北大漠传来了我国首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获得成功的喜讯。一声惊心动魄的巨响,标志着我国在中段反导技术领域成功实现突破。那一天,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享受了这片刻的兴奋后,又像往常一样,静静伫立在房间里,举目扫视悬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万里之外的大洋和导弹在穹庐之顶刻下的道道轨迹,仿佛就在眼前……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上世纪50年代,中南海勤政殿里,毛泽东同志如此感叹。当一支军队捍卫国家安全的信心不再蛰伏于地下,视线超过地平线的那一刻,一支神秘部队挺进西北大漠,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在无比艰苦的条件下,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第一枚核导弹……数十年后,我国首次反导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寄托几代国人夙愿、经历数次起落的“国之盾”也终于铸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重点在铸牢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上下功夫”,到 “要坚持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再到吸收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高素质军人入党,习近平对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要求更加丰满和清晰,也给军人履职尽责树立了新标尺。 

  牢记使命,听党指挥,绝对忠诚。作为这支神秘部队的后来人,以全军优秀共产党员、“时代先锋”陈德明为代表的新一代大漠人,为国砺剑铸盾,续写辉煌,在向导弹武器试验技术高峰奋力攀登的路上,一次次标定下事业的高度、精神的海拔。 


陈德明(右一)与团队成员正在进行某任务弹道定轨预报分析。资料图 

  这是一个既“喜欢争”又“不喜欢争”的研究员 

  1990年,刚刚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的陈德明婉拒内地都市科研院所的邀请,选择来到戈壁大漠,一呆就是26年。 

  “可能有人觉得德明非常内向,其实这不太准确。对于有把握的技术和判断,他敢随时站起来争取、论证。”基地同事涂高工(高级工程师)告诉记者,一直在寻求突破创新的陈德明,有着“喜欢争”的一面。 

  上世纪90年代初,基地组织对某型地地导弹进行鉴定和批抽检试验。传统做法是,每做一次飞行试验一般只能验证一个目标,一个型号的导弹需要多批次试验,周期长、投入大。为解决这个问题,基地也尝试过用一次试验考核多项目标的办法,但都以失败告终。 

  武器试验本身是消耗性的,由于数量有限,陈德明也想到了用一次试验达到好几个目的。他从机理上将不同目标之间的影响因素分割开来,大胆提出“用一次试验同时验证多个目标可行”,并拿出了方案。没想到,方案一经提出,就遭到一片质疑声:“那么多人搞了那么多次,都没成功,一个年轻人能搞出来吗”“‘一箭双雕’可别变成‘鸡飞蛋打’啊”…… 

  不轻言放弃的他,对试验方案进行科学设计,觉得没有问题,他就找首长、专家一遍遍解释,详尽汇报自己的技术分析。从方法到论证过程,从原理到结果验证,陈德明细致入微地陈述着自己的观点。眉头,从紧锁到舒展;声音,从高声否定到点头称对,领导和专家们的变化,不仅让陈德明信心倍增,更让这个还扛着红牌(刚从学校毕业)的科技干部感受到了浓浓的鼓励创新氛围。 

  试验证明,陈德明的坚持和他们的鼓励是正确的。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多任务联合试验中一发失败是否影响其他任务等基本技术问题。直到今天,试验方法依然在沿用,不仅节约了大量经费,更重要的是加快了导弹武器装备部队的进程。 

  记者在采访中又了解到,陈德明是一个“不喜欢争”的人。 

  潜心科研,成绩斐然。2002年,陈德明被提拔为技术室主任,在随后的几年中,他带领全室人员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而且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单位。正当他事业发展一帆风顺的时候,陈德明却突然申请“退位让贤”,卸下了主任职务,同事们满腹疑问。事后,人们才得知,这是他再三请辞的结果。 

  陈德明一直认为,作为科技人员,盯着名利,科研大门早晚会对你关闭;瞄着利益,不可能取得大成果。搞科研的人只有心无杂念,远离功名,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干上十几年,才可能有所成就。他想找回那份清净与寂寞。 

  同事告诉记者,这些年,陈德明承担的课题越来越多,每一项经费开支他都严抠细算,把钱用来改善科研条件和开展科研工作。他牵头和参与了几十项课题研究,从没有在不是自己牵头负责的科研成果上挂过名。有一次,陈德明领受“某工程上升段大气层内逃逸落点预报系统”研制任务,他点名让一名年轻同志担纲课题负责人,鼓励说“你们放手去干,有什么困难找我。”在他的指导下,课题顺利完成。最后申报成果时,大家一致推选陈德明为第一完成人,他却当场划掉自己的名字,让课题组的同志们深为折服。 

  淡泊如菊,不喜欢争名争利。一位与他共事多年的老高工感慨地说,现在人们只看到了他的成功,很少想到他背后付出的艰辛。如果没有他几十年如一日耐得住寂寞和清苦搞研究,哪能有今天的成果? 

责任编辑:宋继祥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