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多国协助致敬和平正义之师 20万民众送英烈最后一程

发稿时间:2016-07-22 13:12: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卢冠琼 张炎良

  中国青年网许昌7月22日电(记者 卢冠琼 张炎良)“爸爸,咱回家吧,看我戴你的军帽歪不歪?听大人们都说你勇敢,兵娃娃长大了像你一样帅!”“兵娃娃,你戴起来一点儿都不歪,就像你爸爸一样,正直勇敢厉害!”…… 

杨一鸣戴着军帽,向爸爸遗像敬礼。 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炎良 摄 

  7月21日,我驻南苏丹维和烈士李磊、杨树朋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许昌市殡仪馆举行。当天,一张杨树朋5岁儿子杨一鸣头戴爸爸军帽,在遗像前敬礼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人。网友王杨写诗向英雄及其家属致敬,很快得到了其他网友的响应和传递。  

  十几天前,我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一辆装甲车在执行任务时被炮弹击中,造成李磊、杨树朋壮烈牺牲,5名同志负伤。消息一传回国内,伤亡战士的情况便时刻牵动着党和国家以及祖国人民的心。 

  习近平和中央军委高度重视,非常关心维和官兵安危,迅即指示派遣工作组赴南苏丹维和任务区,与南苏丹政府和联南苏团协调交涉有关问题,现地指导部队安全防卫,看望慰问维和官兵,协调处理伤亡人员善后工作。 

  非洲医疗条件有限,为了让重伤员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国家还派出了首架专业航空医疗救援专机。 

  致敬英雄:一条万众牵挂的万里回家路 

  出生于1994年的李磊,对军营戎装一直充满向往。在他的日记本里,有一张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军人照片,下面写着一行字——“我要像他们一样,奔向未来的战场”。 

  看着黑色相框里,李磊依旧保持着腼腆微笑,董晓兵泣不成声。这个看着李磊在军营成长的连长,想起了李磊找他报到的那一天,稚气未脱的模样,“连长,请多给我安排任务,苦累咱不怕,只想早点成才。” 

  从地方青年到合格战士,从英雄传人到蓝盔勇士,入伍5年,李磊始终履行着他当初“苦累不怕”的承诺,成为连里的技术骨干。 

  在修理专业上表现出色的李磊,2013年被分配到“修理第一班”。据战友回忆,在一次旅里的装备整治中,当拆卸一个布满铁锈的螺栓时,李磊的手指不小心被铜冲砸中,顿时红肿并血流不止。大家劝他先放一放,到医务室去看看,他却忍着剧痛,故作轻松地笑着说了一句四川话:“这东西我没学过,动作也不熟练,等我学会喽再去看也来得及嘛。”20多分钟后,等所有器件装配完毕才到医务室治疗,那时,他的手上已布满血痂。 

  凭着超乎常人的努力和付出,仅用一年时间,连队就让他独立负担保障任务,打破了技术骨干需要3至5年成长期的惯例。 

  抵达任务区后,李磊虽长期在哨位执勤,可修车的技术却没有落下。他还善于记录,将自己见到的故障,修过的车详细记录在一个本子上,修理技术也与日俱增。一次,埃塞俄比亚营的一辆步战车受损,修了两个星期都没修好,于是来到中国营寻求帮助。营里指派李磊前去帮忙,一个下午的时间就排除了故障。埃塞俄比亚官兵向李磊竖起了大拇指,连连称赞:“China,Good!” 

  翻开李磊的维和日记,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五年前,我选择了远行,背上行囊,告别家人,走进军营;五年后,我再次选择远行,离开家乡,走出国门,踏上万里之遥的非洲大地……假如有一天我走了,你们不要想起我,这些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自己无悔。” 

  牺牲的前两天,李磊在轰隆炮火中刚刚度过了自己22岁的生日。在朋友圈,他留言祈愿“所有战友平平安安”,配图是一顶UN蓝盔,天空中正好有两架飞机过。 

  走进杨树朋生前所在的连队,记者在楼梯拐角处看到张贴在墙上关于他“神炮手”的简介。这些东西,在他出征维和之前便有。入伍15年,杨树朋多次在上级比武考核中摘金夺银,成为全旅首批“特级射手”,连续十年被旅里表彰为“神炮手”。而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本领。 

  炮塔空间狭小,仅能容下一人坐在里边,四周都是铁疙瘩,稍不注意碰在头上就是一个包。“夏天像火炉,冬天似冰窖”,平常炮手完成了规定的次数,就早早退出去,可杨树朋只要坐在炮塔里,每次不练上半个钟头都不挪窝。一天下来,筷子都握不稳。十几年如一日,精益求精的杨树朋在狭小的炮塔里书写了一名士兵的精武传奇。能打、能修、会教,先后为营队培养出了百余名骨干步战车射手。 

  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对抗演习……连队执行的重大任务,杨树朋一项也没落下过。上等兵王罡告诉记者,老班长是一个特别乐观的人,“爱笑”,“无论有什么任务,他都会积极地去完成”。上等兵刘鹏所在的班级就在杨树朋的对门,“犯错误被批评的时候,他经过总会问我咋回事儿,了解情况然后开导我,你以后得怎么做才对。” 

  在每项任务中,杨树朋都有出色表现,他的名字也总会出现在推荐立功的名单里。只争任务不争功,战友们告诉记者,老班长一次又一次找连队主官推让功劳,唯一的一枚二等功勋章,还是他参加一次处突任务时,一举击毙携枪带弹歹徒,让无可让,才伴他至今。 

  7月20日下午,飞越8个国家,境外飞行10673公里,境内飞行3500公里,搭载李磊、杨树朋烈士遗体的中国军队工作组空军任务飞机平稳降落在郑州新郑机场。 

  空军参谋部作战局副局长徐涛告诉记者,空军飞机奉中央军委命令,接李磊、杨树朋两位英雄回国,同机返回的还有我两名受伤人员,以及25名在南苏丹工作、生活的华人华侨。徐涛说,“此次任务的顺利程度,是以前其他任务所不能比较的。” 

  他介绍,接送维和英雄回家的任务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除了空军各部门的通力配合,还得益于经停国家的支持。“这次任务,我们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机场的保障时间都没有超过40分钟,无论是在吉布提,卡拉奇,还是南苏丹的朱巴机场,应该说非洲国家能达到这样的效率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徐涛表示,高效的机场保障,为整个任务的顺利实施开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飞机在郑州降落后,遇袭伤亡人员回国迎接仪式隆重举行。随后,烈士灵柩被运往生前部队所在驻地许昌。 

  7月20日下午,二十万许昌市民走上街头,夹道迎接烈士回家。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炎良 摄 

  当载有两名维和烈士灵柩的车队一进入许昌境内,记者便看到,官兵与群众早早等候在道路两旁,从高速路口至市区15公里路程,20万民众夹道迎接英雄回家,送他们最后一程。大家擎起一幅幅吊唁条幅“忠魂不泯、浩气长存”“维和英雄气贯长虹、中原赤子魂归故里”……寄托着对烈士的敬意。 

  市民陈先生告诉记者,两位烈士所在的杨根思部队,是许昌人民的骄傲,“我们在新闻上看到他们牺牲的消息都很痛心,最近也一直在关注他们回家的消息,今天早早就过来了。”拉着儿子的手,望着远处缓缓驶来的灵车,他向孩子解释起什么叫做“维和”。 

责任编辑:杨晓霖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