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陈兴的行医足迹遍布柿花村的每条小道
中秋佳节和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大山中守护村民健康的乡村医生陈兴,依然穿梭在村中的每条小道。行医20年来,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村民健康守护神”这一平凡又伟大的职责,被当地人称为“柿花好人”。
从小随父学医 扎根贫困山区
今年43岁的陈兴是土生土长的桐梓县木瓜镇柿花村人,小时候就目睹居住在山上的乡亲们,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人生病后却得不到及时医治。1993年,年满20岁的陈兴跟随父亲陈森发学医、背医书,从小爱上了行医行业。16年前,当他从当地卫校毕业时,没有和其他年轻人那样外出,而是选择了回到偏僻的家乡当一名乡村医生,任劳任怨地为乡亲们做医疗服务。
“很关心我们,对我们很负责,生病了随喊随到,不管白天晚上,只要打电话他都要赶过来。”提起陈兴,柿花村的男女老少无人不知,经他诊治过的人达千人之多,患者和家属更是对他赞不绝口。
86岁的涂义兵老人,双目失明,因为患有严重的支气管哮喘已经30多年,儿子长期在外打工,行动不便的徐昌秀奶奶也就成了涂义兵的眼睛。
陈兴自从16年前当乡村医生那天起,他的心里就一直牵挂着这对残疾老人。两年前为村民建立档案时,陈兴发现了涂义兵还有肺气肿,老伴低血压。建立了健康档案之后,陈兴十天半月就上门量血压、送药品,老人的病情得到了及时控制。
老两口忘不了2014年的一场大雨袭击,那天夜里12点多,涂义兵老人病情复发难忍,着急的女婿吴云刚电话呼救。接到电话后,陈兴收拾好药箱就往山上赶。那个夜晚,山路湿滑,徒步6小时,被暴雨淋透的陈兴几次摔倒。经过诊断,涂义兵是因为感冒引发的支气管哮喘,陈兴一边治疗一边照顾,全然忘了自己摔伤的腿正流着血。
不收出诊费 一切以治疗为重
木瓜是纯农业镇,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剩下许多妇女、老人、儿童留守家中,一旦生病,很容易因为无法及时医治而耽误病情。
在陈兴的服务室,前来看病的人以老人和儿童居多。对前来看病的人来说,服务周到、收费便宜的陈兴已经成为他们可靠的健康“管家”。面对行走不便的老弱病残,他曾专门买了摩托车,为患者上门服务。
这些年来,陈兴从不收病人的出诊费,诊治中坚持不用大处方。对于经济条件困难的患者,还采取赊欠医疗费待其条件好转后再偿还,或者直接免费治疗,一切以看病为重。
最忙的时候,陈兴一天接诊过20多人。而他最寻常的工作就是:早上8:30开始工作,其间在服务室坐诊、查床、出诊,出行不方便或路途遥远的患者,他都坚持上门,晚上给病人针灸拔罐,研究病例、准备用药。
“有时候一晚上出诊好几次,遇到棘手的病人晚上一夜都睡不上觉,有时候刚端上一碗饭,没吃一两口就被病人叫去了。”陈兴说。
因为情感 他继续从医二十年
20年来,陈兴的行医足迹遍布柿花村的每条小道,在他从医的过程中,从未出现医疗事故、医疗纠纷,赢得了乡亲们的信赖。
在他的管理下,柿花村服务室已为全村1600多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为90多名儿童建立接种卡追踪接种,为辖区常住的500多个村民、112个高血压病人、60个糖尿病人、7个重症精神病人和3个肺结核病人建立健康档案并纳入管理,提供每3月/次的随访和分类干预。
如今,柿花村留守老人越来越多,陈兴每年都亲自上门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对存在疾病的村民提出治疗方案和及时建议,成了老年人的贴身顾问。
行医20年,陈兴经历了许多变化:从简陋的混泥土卫生室到宽敞明亮的服务室,经他接生的孩子现在成了亲戚……然而,20年里,他的认真尽责、好学上进、医者仁心的品格,却始终没有改变。无论是白天或黑夜,只要乡亲们一个电话,他提起药箱就走,随叫随到;在乡村多年,谁家有几个孩子陈兴都清楚;村里发生矛盾摩擦,他还帮忙协商调解。由于他的倾心付出,乡亲们见到他都会热情地邀他到家里喝水、吃饭。
“时间长了,乡亲们离不开我,我更离不开乡亲们,我们不只是医患关系,现在更多的是这份情感。他们的尊重和信任给了我很大的荣誉感,也是激励我坚守的最大动力,我还可以继续从医二十年!”据陈兴介绍,妻子远在90多公里的县城照顾孩子上学,在家庭幸福的同时,他也常常感到无奈,好在有妻子儿女对他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在中秋节这天,他依然穿梭在大山深处,路途中更少不了给老婆和孩子们打个电话。(潘凌峰 吴启林)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