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李浩:飞行的航迹永远向前

发稿时间:2017-05-24 13:32:11 来源: 央视网 中国青年网

  央视网消息 (记者 孙晓媛)这里,除了荒凉还是荒凉。

  出了机场,汽车一路疾驰。西北戈壁滩一望无际的空旷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绝望或希望的思考。

  公路两旁,一排排整齐的白杨树又瘦又高,有些树梢已经开始发白枯萎,叶子干瘪的蜷缩在一起,看似缺极了水分。荒漠中一簇簇矮小灌木从碎石下用力挤着向外生长,在灼热刺眼的光照下,渺小而顽强。

  行走在戈壁滩最大的感受就是,远方的远方仍在远方。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时速120公里,车轮急速飞驰,蜿蜒的公路前方仍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荒凉。偶有几辆货车迎面驶来,但却始终看不到一个人影,即便有零落散布的低矮平房,也依然不见一丝烟火气息。在这里,除了天空中偶尔变幻的云彩,时间和空间似乎都就此定格。

  顺着高速一路北上,山顶皑皑白雪隐隐可见,与大片洁白的云交织辉映,让人分不清山与天的交界,温柔之中难免敬畏。

  在这里,常年的积雪可以爆发洪水的力量。

  在这里,贫瘠的荒漠催生了征服长空的战斗力。

  意料之外,48岁“老飞”改装

  脚踩黑色飞行靴,一身蓝色飞行装,脚步沉稳,掷地有声。在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记者见到了刚从地面方舱走出来的李浩。今年54岁的李浩是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中等身材,结实挺拔,常年的体能训练,使他看起来格外精神。今年是他有人机改装察打一体无人机的第7个年头。

  李浩指挥无人机训练。(杨军/摄影)

  2011年2月,东北的春天还飘着雪。空军为推进新质战斗力建设,从部队选调无人机飞行员的工作全面展开。

  身为空军“王牌师”飞行尖子的李浩,当时已安全飞行3000多个小时,即将达到战斗机飞行员的最高飞行年限。这也意味着他将要脱离高风险的空中飞行,退休养老、转业安置或高薪进入民航。当妻子满心欢喜的规划团聚后的生活时,他的决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继续飞!

  李浩可选择的路很多,但他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

  从有人机到无人机,他主动申请入队,从零开始。彼时他已48岁,从军37载,飞过6种有人机机型。

  好不容易盼到丈夫停飞,本以为能过上踏实日子的妻子有些失落。夫妻间的长谈就此开始,“新组建无人机部队是军队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肯定需要人,多年积累的飞行经验正好派上用场,我必须去!”。妻子张素娟回忆起那次谈话,她笑了笑说,这更像是一个通知。作为最了解他的人,知道他每一次选择背后的坚定。他安慰她说,南方是个好地方,以后养老也不错。这成了妻子支持他继续飞行事业的一丝慰藉。但不曾想,此去经年,随着一次次变迁,这个“江南梦”一路辗转变成了“戈壁梦”。

  2011年春节刚过,李浩告别了亲人、战友和生活了20多年的黑土地,“清零”了以前所有的成绩和荣誉,从东北来到万木葱茏的东南,成为空军首批无人机飞行员。

  行不止步,勇挑强军重担

  改装带来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知识结构的重塑、能力素质的跃升。在军队转型建设时期,对于年近半百的李浩来说,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才刚刚开始。

  无人机是系统作战,需要多人协同配合。全面掌握各专业知识是对无人机飞行员的基本要求。他不仅需要彻底打破30多年有人机飞行形成的“一人一机”思维模式、从零建构“多人一机”系统思维,还要克服年纪大学历低的劣势,从头开始学习多领域全新知识。为尽快胜任岗位,他把各专业要点编成顺口溜反复记忆,别人学一遍、他就学十遍甚至几十遍;厚厚的专业书籍被他翻的破旧不堪,到处都是胶带补丁和密密麻麻的手记;只要技术专家和工业部门人员在场,不论年龄大小,他都抓住机会虚心请教,有时甚至把技术人员问得哑口无言。

  无人机与有人机飞行操控最大区别是需通过数据感知飞行姿态,为获得这种情境意识,每次模拟飞行前他都尽量早到一个小时,坐在方舱内反复体会,看数据对比飞行姿态、翻原理联想飞有人机时的空中动作。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8岁的年纪,从零开始的李浩,通过勤学苦思最终练就了看屏幕数据就能感知飞机空中姿态的本领。改装无人机以来,他先后主导突破了多项重大技术难题,发现解决无人机各类问题缺陷20余项,大大提升了空军无人机运用效能。

  李浩给年轻的飞行员讲无人机系统。(杨军/摄影 )

  那一年空军“红剑”演习,作为首席飞行员操纵无人机圆满完成任务,标志着空军察打一体无人机首次融入作战体系。2014年,李浩随部队参加“和平使命”上合组织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对“蓝军指挥车”进行搜索确认并即时摧毁,这是攻击-1型无人机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亮相。2015年,空军组织某型无人机高原试验,52岁的李浩闻战则喜,不顾年龄风险与强烈的高原反应,全程跟飞,记录了大量宝贵数据,为无人机在高原的使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驻地换了5次、岗位角色转换3次。这对一般军人来说,实属不易。

  没有职位的升迁,没有利益的驱动,面对愈加恶劣的环境,他只有一句话:服从组织安排,让我去哪儿就去哪儿。

  “在顺利完成任务的那一刻,就觉得自己是有用的。”一口河南口音的普通话,每次谈到飞行李浩便来了精神,滔滔不绝。他说,在部队三十多年了,性格和生活早已与军营融为一体。有时候抬头看着天空掠过的飞机心里就会痒痒,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情境想象,仿佛自己还在操作室一样。

原标题:李浩:飞行的航迹永远向前
责任编辑:青山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