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渠道垄断,“毒舌电影”的估值已经超过数亿元。越来越多影评人开设个人公号,通过自身影响力来传播电影的口碑,而非宣传方营造出的泡沫,一个良性的舆论环境正在逐步建立。
这导致片方被迫发生的一个转变是,过去在宣传过程中片方可以通过对有限的几位影评人、几家媒体的控制,有目的性投放给目标观众。新的传播环境,给电影宣传带来了不少的困扰,并且由于单个影评人自身的话语权加重,这导致片方的口碑管理目标更为分散。
真正有影响力的影评人,恰好是通过和观众的双向互动,而达成现在的影响力的。
在今年电影票房市场进入平缓发展期时,有批急赚快钱的制作人,把票补减少、观众口味刁钻、甚至整个经济大环境不好都当成挡箭牌,一有人认真谈论电影质量就风声鹤唳,给对方扣上“扰乱中国电影环境”的锅不得翻身。
还好有明眼人。就在今晚,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朋友圈发声:“读过《中国电影报》关于评分体系的质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大家也都不会为此焦虑”。
关于专业影评的话题,森局则温和地为其正名:“曾在与猫眼负责人一次交流中,探讨过‘专业评分’的话题,大家的共识是: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样本量,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与度,让专业评价更开阔,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