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任国源介绍,最早一个有效的评论大概是二十多元,但所谓有效,也是基于当时豆瓣评分总数较少而来的。
但现在一个热门电影,豆瓣上的评分数动则数万到十数万,几百个评分很难搅动任何水花。
到了2015年,C先生做了一次刷分实验,结果令他大跌眼镜:他选了一个只有不到1万评论数的电影,每次花数万元刷1万个评论,其中最多有3%的评论能存活一天,也就是说,一个有效评论大概是100元左右。问题是,昨天刷的分今天又掉了又得重新刷,“连续刷了一周,分数最终几乎也没涨。”
至于之前媒体中所谓的撞库(被盗账号),首先是这个成本很高,而且随着豆瓣反撞库机制的升级,“成本不但高,可用数量也有限。”
其实早在一年前豆瓣创始人阿北的《豆瓣电影评分八问》里,就解释过豆瓣对刷高分低分等“非正常评分”的处理办法,反刷分早已经是豆瓣电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豆瓣这两年的原则是“所有能判断属于非正常评分的一概不算”,不分高低贵贱颜色。
实际上,目前比较常用的刷豆瓣方式,主要还是刷评论:“找一些豆瓣红人把我们的电影写的好一点有趣一点,再用水军去点赞,点赞数高就能排到前面。”不过,他们也表示,这种方式不能常用,“用的多的红人,发现会被豆瓣降低权重。”
03 猫眼如何刷:撞库、肉鸡为主,成本涨到像买票
小娱在和几位口碑维护人士聊天的过程中,惊讶的发现其实现在也有人在刷猫眼的观众评分(不是专业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