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媒体评《建军大业》:以光影重构史诗给人民以鼓舞

发稿时间:2017-08-15 16:46:58 来源:中国青年网

  《建军大业》剧照 

  一部广为人知的英雄诗篇,一代开天辟地的风流人物。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建军大业》以光影重构史诗,给历史以回响,给人民以鼓舞。

  “这个千百年来都是世界上的头号强国,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子?”影片一开头,孙中山问。

  彼时中国在内军阀割据,在外列强环饲。远目望去,底层愚昧,上层贪腐,脊梁都被打断了多少年。

  国家沦落至此,我辈皆是罪人。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两个年轻的政党首次合作,发动国民革命,北讨军阀。

  北伐之光未曾展示,影片从“四一二”事件开始。杜月笙(张涵予饰)不紧不慢给汪寿华削了一颗梨,后者血溅当场。周恩来(朱亚文饰)从国民党将领斯烈的鸿门宴虎口脱险,听到船舰炮击声,炮弹落点便是商务印书馆。一时间印书馆火光滔天,主编握笔的手被铁锤砸碎,大街上游行旗帜散落,学生尸骸遍地。

  清洗,清洗,从上海到全国,清洗,清洗。

  “你在历史课本上随手划的几行,可能就是别人的一生。”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从简单的文字描述中理解历史的残酷,导演刘伟强用直接的画面,一定程度上将这种残酷反映出来。

  至此,电影第一幕落幕,整部电影的矛盾也建立了起来。

  缺乏武装,任人宰割,不寻出路,死路一条。这是我党反抗图存的直接原因,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埋在细节中。

  许多人在看到蒋介石屡次三番提到种给宋家小姐的法国梧桐,似乎只是导演为体现蒋校长“爱美人不爱江山”。其实这一举动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意义,蒋借讨好宋小姐,联合蒋宋孔陈四家族,进一步拉拢江浙财团,获得支持,以期在南京站稳脚跟,才是最终目的。

  这样依赖财团的南京政府自然就成了买办、资本家利益的拥护者,只需“跟江浙财阀要打好关系,七分经济三分军事。喂饱了这群阿公,天下笃定”。丝毫不在意占中国三分之二农民的死活,什么三民主义“平均地权”根本与“我”无关,“我们”有舞跳,有车座,只要“我们”过得好,哪管你洪水滔天!

  事实上蒋介石治下的国民党和中华民国,既没有改变农村经济基础的动力,也没有改变农村经济基础的能力,中国依然是那个贫弱不堪的“老大帝国”。

  国民革命的目的绝不是成全某些人的个人利益。革命未尽,道阻且长,《建军大业》讲述的正是一群年轻人叫日月换新天的壮烈篇章。彼时,与飘摇的中国同在的毛泽东34岁,贺龙31岁,叶挺31岁,周恩来29岁,最长的朱德也才41岁。

  这群年轻人如何拯救自身,挽救革命?风起于青萍之末,其声猎猎,一切疑惑都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解答。

  “四一二”后的故事,主要分为一条暗线,两条明线。前期明线周恩来领导“南昌起义”;后期明线朱德(黄志忠饰)领导“三河坝战役”;一条暗线毛泽东(刘烨饰)组织秋收起义。

  两条明线其实是一个主题:学习苏联革命,“城市包围农村”;暗线则相反,根据中国国情,“农村包围城市”。

  先看第一条明线“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当然不是一场说打就打的斗殴,争取最大统一战线,联络各部同志,部署战斗任务,在外攻城楼,占府衙;在内起歌舞,诱敌官。枪发三响,口令“山河统一”。

  “一朝脑子开窍——突然揭竿而起——一阵疯狂开挂——最后万事大吉”这样的革命模式只可能存在于“抗日神剧”中,真正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既需要无畏的勇气,也需要过人的智慧,要懂得审时度势,更要心志坚定。

  朱亚文的周恩来形象挺拔俊逸,果敢坚毅。张国焘在会上以共产国际为由阻拦起义时,他以“请就地将我免去一切职务”强硬态度,保证了起义成功发动。

  有意思的是开会时恽代英对张国焘说,我有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把你干掉。张国焘瞬间一软,无奈道,“我就没来过南昌”,半个电影院都笑了。

  故意设置一个轻松点,大概是为了接下来的大战氛围做铺垫。

  南昌只是起点,南下广州,重新北伐解放全国才是最终理想。但反动派围追堵截,南下广州谈何容易,为掩护大部队,三河坝战役即将打响。第二条明线即将上演。

  三河坝战役朱德领军阻击,三千对三万,狙击三天,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血战三天,需要200战士留下掩护剩下的战士撤退,没有人退却,每个人都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保全战友离开。

  和平年代,有人质疑英烈的动机,都说谁也不会傻到去送死,可是那个年代,就是有许许多多人愿意去送死的,争着去抢着去,为了什么?

  蔡晴川(白宇饰)在阵地上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按下炸药包,火光中他是否看到未来祖国的统一和今天的繁荣?

  三河坝的战役,我军人人奋勇,悍不畏死,为什么惨遭失败?原因简单也不简单。简单的是四个字便足以概括:寡不敌众;不简单的是,这里的“众”几乎集结了所有的反动势力。发动南昌起义之前,同志们预计多方军阀势力会相互投鼠忌器,我方压力会较小,起义后却遭受几乎所有势力的“围剿”,究其原因,我党所追求的新中国新理想,不同于以上所有新军阀、旧军阀等既得利益者,代表最广大底层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几乎出动所有统治者的利益。再加上进攻路径是反动派势力集结的大城市,革命已是强弩之末。

  三河坝的惨痛教训,进一步证明“城市包围农村”道路的难以为继。

  撤出三河坝,得知主力部队挫败,同志牺牲惨重,粟裕盯着林彪的眼睛说,有一天我一定会打入南京城!22年后,粟裕带领第三野战军解放南京城。

  另一条暗线,毛泽东准备告别杨开慧,踏上领导秋收起义的道路。

  杨开慧(李沁饰)对毛泽东说,“我等你,半年不回,我等一年;一年不回,我等十年;十年不回,我等一辈子”。与普通言情剧分分合合完全不同,两人的分别处处体现着坚毅与果决。

  救中国,开太平,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道口,杨开慧带着三个孩子,对毛泽东的背影说,不要回头,走。毛泽东没有回头。后来杨开慧牺牲,终其一生,毛泽东再没回板桥杨家。抛家舍业,是那个年代革命者的普遍选择。

  在“四一二”后的大会上,毛泽东与陈独秀发生激烈冲突,但他的“枪杆子里出政权”思想受到大部分同志的认同,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攻占长沙不利,他终于认识到走自己的革命道路的必要性。“城市包围农村”还是“农村包围城市”?现在我们可以从历史书中获取答案,但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真理必须从血与火中萃取。

  毛泽东带领队伍上了井冈山,用主义武装部队,将党部建在连上,提出三大纪律,“创造一支有革命信仰的队伍”。

  “建军大业”不是南昌起义一蹴而就,它是经过一次次血的教训,在铁与血中反复锤炼,无数年轻人为之奉献家庭、荣誉和生命,最终锻造出一支与任何新旧军阀都完全不同的人民军队,打不烂,拖不跨,成为一支有理想,听指挥,有战斗力的部队。

  正是这样有理想、有抱负的革命军队,才能熬过无数次围剿,走过长征,奋战外敌,不折不挠,最终解放全国。

  “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青年网评论员 杨知澎)

原标题:媒体评《建军大业》:以光影重构史诗给人民以鼓舞
责任编辑:西湖雨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