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忆红军足迹 看今朝老区新貌——四川巴中市精准扶贫纪实

发稿时间:2017-07-26 15:41: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建军 向蓉

  中国青年网成都7月26日电(记者李建军 见习记者向蓉 )四川省巴中市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红军之乡”之称。巴中作为红色革命老区,是一片用鲜血染红的革命圣地,当年曾有12万巴山儿女参加了红军,为共和国浴血奋战,4万巴山儿女魂归沙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战斗的艰苦岁月里,红军就是靠着: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打胜了“两河口、空山、鹦鸽嘴等无数的战役”。今天,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300万巴山儿女继续发扬当年红军精神打响了又一场扶贫攻坚战役。这场战役又给这块革命圣地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寻访了今天的巴中。 

  (一)寻访红军后人  笑谈农村新貌 

  鹦鸽嘴村位于巴中市通江县城西部,距县城10公里,是通江通往巴中的门户,红四方面军入川第一战就在此打响,为彻底“解放通南巴,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当年仅2800余人的鹦鸽嘴乡就有540人参加了红军,新中国成立后,从这里走出去的红军将士幸存者不足30人,能找到姓名并追认为烈士的334名。 记者的车行驶在鹦鸽嘴宽阔的村道路上,引入眼帘的到处是青山绿水,一座座独栋白墙黛瓦小楼,错落有致的分布在群山之间,记者看到,这里所有的房屋都是相对独立的院落,村民可以在自家小院周围种植水果和蔬菜,同时配套完善了水、电、气和光纤。为了节约土地资源,房屋建设实行一体2户和一体4户,楼层为2到3层。还修建了12套廉租房和12套幸福大院,解决特困人口的住房问题和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巴中市通江县鹦鸽嘴新村    

  鹦鸽嘴村53岁的闫仕安,是红军后代。谈到家中前辈参加红军不幸牺牲时,眼中泛着泪花。他告诉记者:以前的鹦鸽嘴村几乎家家户户住的都是土胚房,收入全靠地里种点粮食,高的一年几千元,低的几百元。2013年实行精准扶贫以来,政府对整个村进行了合理规划,为山上搬下来的农民建起了农民新居,对山下部分农民的房屋进行了修缮和改建,还请农业技术人员指导种植葡萄,村里的干部几乎天天和我们吃住在一起,个个晒得黢黑,确确实实办了很多实事。闫仕安还兴致勃勃的带我们参观了他家的葡萄园、蔬菜园,一串串丰硕的果实,绿油油的稻田,勾勒出幸福田园新生活。他告诉我们说:他家现在三口人,一年光靠葡萄园和水果以及乡村旅游接待收入差不多十五六万,老人笑呵呵的问记者:怎么样?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比你们城里人差吧?

   

  通江县鹦鸽嘴葡萄产业基地 

  村支书黄吉祥告诉记者:目前,村里组建了鹦鸽嘴葡萄专业合作社,按照“整村流转、农民入社、劳务返包、按股分红”的模式,共发展葡萄种植接近3000亩,带动了565户农户。农户既有800元/亩的土地租金保底,又有2500元/亩的务工收入和450元/亩的入股分红,仅葡萄一项就收入超过千万元。同时,村里还引进了2家星级乡村酒店, 开办了16家星级农家乐, 辐射带动500余人从事乡村旅游和健康养老服务,到2016年底,全村人均收入已到达15000元。全村共880户,目前只剩12户精准贫困户。黄吉祥告诉说,这12户年底脱贫是没有问题的。 

  (二)旧貌换新颜  空山又大捷  

  空山乡位于通江东北,距县城103公里,因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率红四方面军在此展开的空山战役而闻名,空山属高原盆地景观,海拔1450--2108米,幅员面积60平方千米,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使得空山常年缺水,土地十分贫瘠。 

    

  空山战役遗址 

  空山乡青龙村人大主席杨术斌告诉记者:2006年之前,空山乡只有一条狭窄的泥碎路通往外界,弯多坡陡,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不是山体塌方就是滑坡导致道路阻断,山里的土特产运不出去,很多发霉烂掉,外面的东西运不进来,一个乡场镇总共也就十几户人,好多年轻人都进城打工赚钱去了。当时,这里连一栋像模像样的砖瓦房也见不到,全乡6000多人口,贫困人口就占80%以上,大部分贫困户都居住在大山深处,一年四季就靠玉米糊糊生活。杨术斌说,那个时候国家又没有什么扶持政策,我们做村干部的,想法很多,也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但恶劣的环境条件,有劲也使不出呀,只要保证不出乱子,不饿死人就好。 

  杨术斌介绍说:自从2015年开展精准扶贫以来,这两年空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有了多条通往外界的柏油公路,而且整个场镇也进行了整体规划,动员常年深居大山深处的贫困户入住场镇经商。同时,加大扶贫移民工作,先后在空山建立了三个大的扶贫移民聚居点,建起了川东北马铃薯基地、核桃产业、板栗产业、中药材种植基地、空山黄牛养殖基地等一系列十几个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了“村村有特色,户户有产业”的产业格局。讲到这两年的变化,杨术斌一脸的笑容,非要拉着记者去参观新场镇和扶贫移民聚居点。 

  记者看到空山现在的场镇,宽阔的街道长约1公里多,整齐干净的街道两侧都是各种商铺,土特产专卖店、餐馆、客栈、超市,一点不比大城市逊色,一土特产商铺老板告诉记者:以前空山太穷,所以一直在外打工,现在国家政策好,扶持力度大,我就返乡做起了生意,采用实体+网销的经营模式,一年的收入大概在30到40万左右。杨术斌也笑嘻嘻的指着一家农家乐告诉记者,那是他儿子经营的农家乐,一年收入也在20万左右。他说,空山海拔高,夏天山上凉快,现在周末游客不提前预定,住宿吃饭弄不好就没位置! 

  在移民新居青龙村采访时,支部书记贾芝国向记者介绍:青龙村属于特困村,总人口783户,特困人口就有323户,尤其是5、6社的村民,都居住大山深处,有的村民还住着茅草房,唯一的口粮就是玉米糊糊。2015年实施扶贫移民工程,我们就在距离乡场镇不远的这片200多亩的山坡上修建了300多栋扶贫移民新居。记者放眼望去,300多栋青瓦白墙的扶贫移民新居,错落有致的分布在3层石砌而成的基石上,水泥公路直通到每户新居门口,每栋新居旁边都留有4亩自留地,用木栅栏围着,已经种植上了蔬菜瓜果,在蓝天白云映衬下、青山绿水环绕其中,将青龙村勾勒出一幅田园新居山水画! 

责任编辑:周学磊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