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70年破茧蝶变 内蒙古以现代农牧业构筑全国“粮仓牧场”

发稿时间:2017-07-19 11:38:00 来源: 新华社 作者:彭源 董璐 中国青年网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17日电题:70年破茧蝶变 内蒙古以现代农牧业构筑全国“粮仓牧场”

  30多年前的内蒙古,粮食亩产量全国倒数第一,而在自治区成立之初,第一产业增加值仅4.12亿元。多年以来,内蒙古农牧业在做大总量的同时,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目前,牛奶、羊绒、羊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一批绿色品牌得到消费者认可,构筑起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辐射全国各地市场、促进居民增收致富的“粮仓牧场”。

  粮食产量70年增15倍

  7月中旬,玉米进入拔节期,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42万亩科技高产生态节水浅埋滴灌项目区中,绿油油的玉米秆正铆足劲向上生长,仿佛在呼唤着丰收的到来。

  作为全国闻名的产粮大县,如何平衡好增加产量和节水灌溉的关系,是过去一段时间始终困扰当地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种植大户房殿军说:“我们这缺水,大水漫灌太浪费了,从前1亩玉米地耗水300立方米,根本不可持续,用了节水技术后,水量减了近一半,产量节节攀升。”

  在发展大田作物现代化种植的同时,内蒙古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农业发展方式。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位于河套平原腹地,素有“塞上米粮仓”之称,近年来五原县以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为试点,将传统农业与生态、光伏、旅游相结合,建设成了集日光温室、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物流加工园、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等于一体的“农业大拼盘”。目前已吸引12家涉农企业、合作社参与其中,辐射全县7.6万亩设施农业基地建设,直接带动万名农民从事设施农业生产。

  五原县隆兴昌镇农民张永刚靠温室大棚走上了“致富路”,他种植的黄柿子、吊瓜等果蔬因品质优良而广受好评,去年每座大棚都能给家里带来三四万元的收入。看着日益紧俏的市场,张永刚说:“今年收入估计能够翻番,下一步我想成立合作社领着大伙一起干!”

  内蒙古农牧业厅厅长郭健表示,去年内蒙古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粮食产量达到556.04亿斤,是自治区成立时的15倍,农业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畜牧业:由大到强的跨越

  现代农业拓展势如破竹,作为优势产业的畜牧业也在发生“蝶变”。碧草如海、牛羊成群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上,标准化牛羊肉精深加工基地大庄园肉业产业示范园落户于此,产业链条涵盖了饲草种植、牛羊繁育养殖、品种改良、屠宰与精深加工等多个领域。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世界级的天然牧场,我们致力于将这里绿色优质的牛羊肉销往全国、送达海外。”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前,大庄园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喜良说,当前大庄园引进了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年加工生产能力达10万吨,年产值近50亿元。

  巴彦淖尔市是全国地级市中规模最大的肉羊生产加工基地,随着养殖规模的提升,近年来以品种改良带动品质提升成为不少肉羊养殖企业全新的发展着力点。2011年起内蒙古富川养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培育种羊,并在市场中推广杜泊、萨福克、巴美等肉羊优质品种与当地传统养殖品种小尾寒羊进行杂交。公司副总经理孙建强说:“经过长期观察,品种改良有效提高了杂交羔羊的成活率、抗病力,使肉羊的经济效益大幅度增强,从而提升了广大农牧民的市场抗风险能力。”

  2016年内蒙古启动“百万头肉牛”种子工程,已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牛羊种业基地,年提供种公羊20万只的生产能力。同时,去年内蒙古牲畜存栏连续12年超过1亿头只,达到1.36亿头只,京津地区的优质牛羊肉产品超过一半来自内蒙古。

  农牧业成内蒙古经济“压舱石”

  2016年,内蒙古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1316.8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17%,成为继能源、冶金之后第三大支柱产业,农牧业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重要支撑,成为内蒙古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郭健说,目前,内蒙古已初步形成以粮油、乳产业为龙头,羊绒、肉类产业为支柱,传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具备了年加工转化粮油1600万吨、牛奶1000万吨、肉类260万吨、羊绒2.2万吨、马铃薯360万吨的生产加工能力。

  随着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也向纵深扩展,全区214万农牧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纯收入5264元,同比增长9%,占全区农牧民可支配收入的45.3%。农民们有了新出路,腰包鼓了,生活也更加富足。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新民村肉羊养殖户赵永明说,和企业合作后,他们提供技术和饲料,自家养的肉羊发病少了,收入高了,生活越来越美。

  一直以来,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是困扰奶牛养殖户的重大难题。 “以前,企业就是简单地给农民提供良种、化肥、饲料等生产资料,现在则是提供科技、信息、融资担保、相互入股等。”伊利集团董事长张剑秋说,集团创新产业链金融模式,通过资金扶持,带动农牧民增收,已累计发放奶款近1400亿元,带动500万农牧民脱贫致富。

责任编辑:张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