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赵可金:尽快打造“一带一路”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发稿时间:2017-05-12 11:37: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正穹

  编者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丝路新语,惠及全球。“一带一路”倡议自发出至今已三年余,全球各国云集响应。5月14日-15日在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进一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缔结更为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古典与现代交织,全球共命运交响,这条充满无限魅力与希望的“一带一路”,翘首期盼青春的更多担当!

  “丝绸带舞文明潮 青春路尚全球梦”系列报道②

  赵可金:尽快打造“一带一路”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12日电(记者 李正穹)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实,在建设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这一过程中,如何面向未来培养“一带一路”高端人才,成为重要议题。

  日前发布的清华全球报告第五期《打造“一带一路”升级版》建议,依托亚洲大学联盟建立OBOR 人才培养基地。该报告提出,“一带一路”的建设,复合型高端人才是关键。

  据了解,目前,在清华大学所发起的倡议下,已经建立了包括15 所亚洲最好大学的亚洲大学联盟,致力于促进亚洲大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为此,该报告建议依托亚洲大学联盟,中方积极推动建立OBOR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基地,面向未来培养“一带一路”高端人才。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副秘书长赵可金。资料图

  对此,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副秘书长赵可金撰文表示,应尽快打造“一带一路”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该文介绍称,2015-2016年,清华大学总计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际研究生456人(其中2015年226人,2016年230人),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除中国外涉及的64个国家和地区中的45个。截至目前,2017年国际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尚未结束,拟录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际研究生人数上升至244人(34个国家和地区),来源国新增波黑、文莱2国,达到47个。

  以下为《建议尽快打造“一带一路”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全文。

  建议尽快打造“一带一路”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赵可金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教授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召开在即,如何为“一带一路”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清华大学在中国教育界率先行动,制定了第一份全球化战略,不仅与欧美发达国家同行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而且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也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清华大学发起成立“亚洲大学联盟”的倡议,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规划的愿景,稳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相关国家的教育和文化交流,着力打造立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中国高校探索了新路。

  顶天立地 筑牢根基

  作为最顶尖的中国大学,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历来强调“顶天立地”的教育理念,即既瞄准国际前沿,培养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一流人才,又强调服务国家战略,广育祖国需要的各类人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上主动调整招生结构,从本科招生开始,加强了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接。

  2017年,清华大学全面布局针对“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在本科国际学生招生中,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了近30场各类宣讲和交流活动,邀请多位清华大学各学科的优秀教授巡讲,传播中国的大学文化与精神、讲述中国大学科学研究的成果与前沿。扩大了中国高等教育在当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从2017级国际学生的录取数据来看,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生源达到140人,创历史新高。在招生交流中,5位马来西亚著名企业家还捐赠450万马币成立清华马来西亚奖学金,用于资助在清华学习的马来西亚学生,未来面向“一带一路”的教育合作和交流有了充足后劲。

  2017年清华大学新增“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方向”的本科培养项目,着重塑造学生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甚至要超越国家和民族的视野,敢于担当人类共同面临的共同挑战;了解世界历史,了解国际社会的来龙去脉。大力提升学生跨文化的协作和领导能力,包括语言、沟通、谈判、领导力以及融入多元文化的能力。之所以专门设立本科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方向的培养项目,就是通过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发展导向,引导学生聚焦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与治理主战场,广育国家战略急需的各类人才。

  融合创新 提升能力

  “一带一路”是一项世纪工程,需要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专业素质、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清华大学实行中间突破的培养战略,注重在研究生教育中开展融合创新和提升能力改革,在招生推广上重点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注重打造专业化、复合型和实践型的专门人才培养项目。

  在招生推广上,清华大学主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国驻外使领馆(近20个国家和地区)、合作高校发送国际研究生招生信息,接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教育部门、合作高校交流访问与推介活动(阿联酋教育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哈萨克斯坦欧亚国立大学等)。主动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进行招生宣讲(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2015-2016年,清华大学总计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际研究生456人(其中2015年226人,2016年230人),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除中国外涉及的64个国家和地区中的45个。截至目前,2017年国际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尚未结束,拟录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际研究生人数上升至244人(34个国家和地区),来源国新增波黑、文莱2国,达到47个。

  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实践项目。2016年暑期,首次建立清华大学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海外基地,并派出首支社会实践队伍远赴非洲肯尼亚投入当地近百年第一条新建铁路--蒙内铁路的建设。同学们将社会实践与服务国家战略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建立对世界和中国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取得良好的反响。在试点基础上,2017年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中资企业共建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海外项目30余项,挑选优秀研究生赴海外开展必修社会实践,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

  启动建设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国际人才培养项目。2016年清华加入核电产业联盟,开启国际核电人才培养项目设计。为服务国家“核电走出去”战略,清华与中核集团、国家电投集团和中广核集团共同策划设计国际核电工程与管理硕士学位项目,由教育部和国家能源局设立专项政府奖学金支持,旨在培养一批了解中国社会、熟悉中国核电企业、掌握核电知识和技能的国际人才。自2017年起,每年向海外招收30名核电工程硕士国际学生。2017年目前有9个国家的国际研究生报考,全部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启动建设水利系英文博士、硕士学位项目,以我校目前参与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利水电开发建设项目为依托,以良好的企业合作背景拓展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契机,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利水电开发建设项目培养高水平人才,满足水利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重大需求,进一步拓展水利行业国际市场,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

  设立清华大学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旨在培养潜心研究基础性课题、深入了解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对我国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学术型人才,是一个覆盖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博士培养项目,招收有志于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一国或多国研究作为学术事业的博士研究生。经过国内外的专业学习和田野工作等方面的专业训练,使博士生对目标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具有较深入的认识,初步具备完成高水平研究成果的能力。

  开办国际工程管理硕士项目。面向“一带一路”沿路国家招收具有工程背景的留学生,通过全英文π型课程体系、前沿讲座、移动课堂、高水平课程以及全新开发的MIC 1.0、MIC 2.0、MIC 3.0及模范企业实习计划,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在沿线国家落地和本地人才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吸收及推广,引领并实现“一带一路”及“中国制造2025”的人才战略。

  2017年5月11日,金融学院一带一路东南亚项目首期班开学,53名学员全部是东南亚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分布在全球8个国家地区,企业最高决策者占比98%,来自金融投资、房地产、基建、科技金融、高端制造的学生比例最大。近10位学生在各自国家地区受封,包括丹斯里、拿督斯里、拿督。期待通过此项目,使东南亚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参与金融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的学习,促进深度学习交流、共同成长。吸引更多中国投资,加强交通、基建合作,民心相通、设施联通、经贸畅通,促进经济互利互惠。

责任编辑:王书香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