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地震后汶川的孩子走向了何方

发稿时间:2017-05-11 17:57: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谢东樱 王秀丽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11日电(记者 谢东樱 王秀丽)一切在瞬间崩坍,他们仍生生不息。5月10日下午,汶川大地震九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12套社会与法频道原创记录片《汶川的孩子》在京举行看片会。

《汶川的孩子》看片会现场。中国青年网 王秀丽 摄

  5·12地震后第十二天,《汶川的孩子》直接以电影的手法、遵循“真实就是力量”的宗旨,记录了汶川县萝卜寨的一对羌族兄弟在救灾帐篷里的茫然无助,辗转去广东异地求学,他们慢慢长大,艰难走出大山;记录了两个孩子从少年到青春的成长:孩子们愉悦的忧伤,幸福的失落,世事的艰难,和相互簇拥的温暖……他们的善良、聪明和人性的光芒在镜头里熠熠生辉。

  在看片会现场,社会与法频道综合部副主任权勇表示,他当初听到《汶川的孩子》,以为拍得是孤儿,“结果拍的是没有任何伤痛的两个孩子,当然有些伤痛隐含着了,不是那么撕心裂肺的,这让我感觉视角非常独特。”他认为,“这是一个很有追求的片子,值得推荐出去,能读到一些东西。九年过去了,那个地方的人和孩子经历了什么,包括一些命运的走向,这是我们关注的。”

  《汶川的孩子》的编导李太山谈及自己创作理念,“我们有意跟生离死别、撕心裂肺的东西保持了一点距离,我们想留住一段记忆,就是灾难之后家庭的重建,未来生活的重启。” 地震掩埋了一切,但没能掩埋这家人纯净的眼光和对未来的希望。主人公王光强在看片会现场说,“这个片子是我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笔财富,我老了之后看这个片子绝对会哭,所以,我地震都扛过来了,不管以后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扛下去。”

《汶川的孩子》主人公王光强发言。中国青年网 王秀丽 摄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羽君现场评价,“这个片子找到了这么两个兄弟,而且坚持了九年,它不但产生了真实的纪录,而且产生了生活本身自然的留存,这种自然留存里很自然的就包括了故事,包括了人生的历程,包括了社会的变迁,包括了很多很多,纪录文化就是从这儿来的。”“像李太山这样一代纪录片人,纪录了一种最真实的坚持,只要是真实的东西,里面包含了很多时间的份量,以及真实场景、真实人物,这种真实会产生一种文化的力量,产生一种社会价值。”

  社会与法频道节目部副主任王昔表示,看到王光强发言的时候,那么阳光,那么朝气,从那样灾难中过来的孩子,他用“他顽强的生命力告诉我们,其实是可以人定胜天的,灾难我们阻止不了,但人类的这种顽强的精神是非常非常让我们欣慰的。”

  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纪录片主人公及《见证》栏目《汶川的孩子》主创团队齐聚一堂,现场交流看片心得。制片人姚友霞现场转述了张同道老师一条短信内容,“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九年,热闹的新闻、明星与人已然远去,纪录坚守的成长,单凭这一点本片就拥有不用证明的价值,何况片子里充满了感动、温情。”

责任编辑:杨晓霖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