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人文精神

发稿时间:2017-04-28 13:14: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吴炳新

  人文精神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直接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但是在我国转型时期,在社会普遍追求经济效益和物质利益的情况下,我国的人文精神普及和弘扬存在着很多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说明中央高度重视人文精神的建设,应该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 

  在当代中国,人文关怀的实质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从经济和道义上给予关怀,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实现人的价值。党的十八大后,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对于人文精神的构建空前重视。但是许多人在运用这一理论时,出现了许多不准确的诠释与方法,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理论与运用上的混乱。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其基本内容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道精神、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稟然大义的人格气节和高尚的情操、宽厚仁爱的道德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其主流精华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天地之性人为贵思想。 

  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高度重视人的存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文”“人道”“人伦”“人性”这样一些表达人文精神的概念、范畴以及崇尚文明教化、高扬人的价值、倡导主体道德、追求理想人格的种种论述已普遍被人们所采用。 

  如“远天近人”“人为万物之灵”思想; “以民为本”思想;“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思想,以及“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世界观与生命意识等。 

  2、天人协调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热爱自然、与自然心心相映、同气相感。认为,天道与人道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天人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天的本性也就是人的本性,即都有规律。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这种天人相通的理论,其目的就是要把自然与人文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贯通一体。 

  《易经》强调人的行为要合乎天地的意志,即规律,这样才有日月的光彩,符合四季的秩序,也顺应神鬼的吉凶,把人与天地万物视为血脉相连的生命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历经多种变故,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并绵绵不断地在弘扬人文中开拓自我,所依赖的就自强不息的生命活力。这种生命活力在后来民族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弘扬。 

  中国文化强调“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子罕》。中国文化所强调的人生态度,把困难、挫折、痛苦作为人生的财富,把坚贞不屈、不畏艰险、不惧挫折、奋斗不息作为精神追求。正是这种民族文化,锻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4、大义的人格气节和高尚的情操。 

  中华民族历来有“见危授命”“威武不屈”的精神。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面前,从来不乏志士仁人挺身而出,赴汤蹈火,表现出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和情操。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特别强调“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荀子说:“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主张以道德情感来抑制其个人欲望,要求在“利”与“义”发生冲突时“见利思义”“舍生取义”,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一种君子人格。 

  5、宽厚仁爱的道德追求。 

  中国文化主张“修身为本”。曾子强调“吾日三省吾身”。孟子强调“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要求人们时刻注意与自己的良心进行沟通,不断地唤醒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良心。这种追求首先强调要仁者爱人。“仁”的价值理想,其目的就是要把人类社会中的仁爱精神和仁爱要求,化为每个人的内在自觉。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它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人民间友好和睦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责任编辑:周学磊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