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最近几年对于义务教育的年限问题,社会上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倡议向下延伸,向学前教育延伸,还有一种是建议向上,向高中阶段延伸。请问陈部长,现阶段国家有没有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考虑,如果有,是向下延伸还是向上延伸?您怎么看目前一些地方正在实施的15年免费教育,您觉得这是否意味着这些地区延长了义务教育?谢谢。
陈宝生:
我注意到媒体上有一些人在讨论这个问题。义务教育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向上延伸,还是向下延伸,这要依法确定,是国家事权。义务教育有这样一些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强制,第二个特征是普及,第三个特征是均衡。
如果说向下延伸或者向上延伸,所谓向下延伸,就是学前三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向上延伸,就是把高中教育阶段纳入义务教育,从强制的角度会带来很多的问题。我们现在还不具有这样的社会基础、社会共识。
义务教育是法定的。我们国家这么大,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时间还不长,还是低水平的,现在打脱贫攻坚战,在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还面临很多问题。也就是说,向上、向下延伸基础还不牢靠。从国际经验来看,大部分国家义务教育是九年制,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另外,从孩子的成长和个人选择来看,增加或保持一定的个人选择、家庭选择,对孩子成长是有好处的。所以,现在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什么时候具备、什么时候延伸、向下延还是向上延,那要看以后的发展,让发展回答你的问题。
至于刚才提到的,有一些省区实行十五年免费教育,概念非常明确,这是免费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要通过立法来解决,他们搞的是免费教育。在民族地区搞一些免费教育,这是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对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教育的一种关怀。如果其他地方搞免费教育,如果是从他们实际出发,有财力支撑,当地地方党委政府可以从实际出发考虑。我们认为,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办任何事情都要从初级阶段最大的国情出发考虑,我们不办那些超越发展阶段的事情。办了超越发展阶段的事情,巩固不了,最终会损害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免费和义务是有区别的。是不是要实行和延续,要看发展;是不是要免费,要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量力而为,精准发力,保障公平。谢谢。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广东广播电视台和触电新闻客户端记者:
从数据上来看,现在中国一年有超过40万留学生回国,成为最大的“海归潮”。国内如此大数量的留学人员回国,是否做好了准备呢?又将有哪些举措支持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谢谢。
陈宝生:
谢谢你提的这个问题。留学人员回国,现在有40多万要回来,就是最大的回国潮,我很喜欢“潮”这个概念,有“潮”就有动力,有“潮”就有风景。改革开放以来,截止去年,大约派出去458万留学生,回来了多少呢?322万,就是说,我们派出的留学生有八成以上回国效力了。这个回国效力,有长期的,有短期的。
刚才讲有40万海外留学生回来,确实是这样。回国潮,为什么会形成“潮”呢?因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留学生回国创业提供了动力,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典型示范。
动力,就是海外留学人员回来,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术追求。条件,是说有了这样人生出彩的机会、学术发展的条件,一般的科研发明条件都具备了,有资金方面的,有设备方面的,硬件、软件相互配套。况且还有他们人生的标杆,老一辈知识分子在共和国刚刚建立的时候,他们就回来了,为共和国作出了突出贡献,“两弹一星”就是典型代表。改革开放以来,又活跃了一大批这样的先进典型,他们为祖国建设作出了贡献,树立了人生的标杆。所以,形成这样的“回国潮”并不奇怪,我很喜欢这样“潮”,让这样的“潮”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我们现在从教育部的角度,一是给回国人员提供服务,为他们建立绿色通道,让他们回来办各种手续通畅一些,少走一些弯路。
二是给他们提供事业条件。比如“春晖计划”,资助了数千名海外人员短期回国搞研究,支持西部、东北高校和海外留学人员搞科研合作,目前已经立项2000多项。
三是提供岗位。比如我们支持高校引进各类人才,像“长江计划”等,已经引进了1094人。促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在教育战线落地。十八大以来,已经有2003人在教育战线工作了。同时,我们还为他们搭一些台,我们搭台,他们唱戏,通过人才推介会、洽谈会等一些平台,让他们在平台上寻找机会。
四是为在海外留学人员提供比较全面、综合、周到、方便的留学服务。我觉得把这些服务做好了,我刚才说了一句话,“回国潮”会来得更猛一些。谢谢。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记者:
自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以来,网络媒体炒作多个版本,比如拟建的学科和高校是什么?还有人担心“双一流”建设会成为“211”和“985”建设的一个翻版,请问“双一流”在建设管理上将有哪些改革措施,消除社会对它的误解?同时大家关注的“双一流”名单大概什么时候对外公布?谢谢。
陈宝生:
“双一流”是2015年以后,我们国家产生的一个新的词汇,简略语“双一流”。它的知晓面相当广,我注意了一下媒体反应,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界,局限于高校。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总体方案。前不久,教育部等三部委下发了实施办法,到此为止,“双一流”建设顶层设计、配套制度、工作方案、遴选标准、遴选机构、工作程序都具备了。
这两年,关于“双一流”的报道很多,有的网站发布了“双一流”学校和学科名单。还有一种猜测,“双一流”大学和学科怎么遴选,于是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刚才大家提到的挖人才,搞包装,想包装上市。“双一流”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它的定性就是八个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标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它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在“985”、“211”基础上,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在新历史潮流下推向前进。
怎么回避刚才你提到的弊端,消除这些担心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双一流”的遴选范围。我今天明确地讲,“双一流”遴选范围,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是平等的。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只要你认为有这个本事、条件,你就多一点自信。也就是说,我们同等对待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建不了一流大学,可以建一流学科。两类遴选,一类叫大学,一类叫学科。
二是公平竞争。不能跟过去一样,一个学校一个学校搞评估,最后确定谁上,谁下。按照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标准,需要第三方评估,需要专家委员会评估。我讲了四句话,叫做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
所谓竞争优选,就是无论是一流学校,还是一流学科,是竞争出来的。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专家评选,就是组建专家委员会,这项工作我们正在做,最近几天做完,组建专家委员会主要由一些战略专家组成,由他们根据标准进行评选,这是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就是专家评选之后拿出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大学建设的初步名单,由政府根据服务于国家战略来比选确定。动态筛选,是有周期的,不是终身制、固化的,一个周期完结的时候,如果不行,请让位。原来是终身制,只进不出。新办法是有进有退的,是动态的。我们最近正在组建专家委员会,在专家委员会基础上,确定标准进行遴选,争取上半年完成这个程序,公布第一批建设学校和学科的名单。
北京青年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去年多地都发生了关于校园“毒跑道”事件,有一些家长甚至只要孩子入学的学校有塑胶跑道,就非常担忧。我的问题是,目前我们国家塑胶跑道的新国标进展情况如何?另外,我们如何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个方面来杜绝校园“毒跑道”?谢谢。
陈宝生:
“毒跑道”事件是舆论普遍关心的一个事,社会关心、家长关心、政府关心。事情发生之后,我们组织力量做了认真研究,对每一个事件都做了调查处理。从中发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跑道建设从材料到工程、设计等,没有标准或者标准非常陈旧。比如材料的标准,是多年前的一个标准,非常陈旧。还有在制度安排方面,也有缺失,主要是招投标制度方面。招投标都喜欢低价竞标,谁喊价低、报价低,谁中标,不是按照标准来办,没有质量意识。还有就是人才方面存在缺陷,学校老师对这个标准不熟、不清楚,多种因素综合起来,就产生了“毒跑道”的事件。怎么解决这个事?我们觉得主要是抓三个方面:
第一,要修订或者新建标准。修订和新建标准这两年我们和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合作,对跑道建设的材料、设计、建筑等方面分别制定了标准。这个标准已经经过了充分论证,今年上半年按照标准发布的程序进行适应性调查,这是制定一个标准基本程序。适应性调查是大范围的,这个程序完成之后,标准就要对外公布,将来就按照这个标准执行。这是要办的一件事。
第二,在制度上作出修改。招投标制度不是按照谁报价低,就让谁来中标,要按照标准、质量要求来办,这是关系到我们后代的事情。
第三,靠实责任。我们和几个省市签订了备忘录,将来还会逐步和更多的省签订备忘录。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责任落实了,才能逐步减少这些事情,责任不能缺失。今后跑道以及相类似的设施,在建设程序上最好是搞代建制,谁中标谁代建。建完以后“交钥匙”,交给学校使用就可以了。学校不会搞,就请专业力量来做。谢谢。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