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郝明金作题为《培育发展新生中小城市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言。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拓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 曾繁华) “相对于经济社会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整体数量偏少、中小城市增长严重不足仍是城镇化最大短板。”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郝明金作题为《培育发展新生中小城市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言时表示,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小城市数量增长阻力较大、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不高、政府职能亟待转变。
为此,郝明金建议:1.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尽快出台设市新标准,并根据东中西部差异,合理细分标准;二是改变城市只是行政区划的观念,让有需求、有能力的镇发展为城市。在不能启动宪法修改程序的情况下,由人大授权,设“省辖县管”市,经济指标等继续统计在原县域内;或参照“副省级城市”做法,设“副县级城市”;或按实际情况设为县级市。其中,有人口、经济总量都超过很多县级市的特大镇可以单独设市,有两个或更多位置相邻、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特大镇可以合并设市。长远来看,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逐步将设市模式由审批制转向备案制,完善按行政区划配置公共资源的管理体制,探索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分治。
2.建立机制,有效配置各类生产要素。进一步突出城乡规划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对配置各类生产要素的统筹作用。一是把城镇土地资源开发和国土保护结合起来,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为“底盘”,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保护为“底线”,编制实施国土空间综合规划,促进国土空间高效、可持续利用;二是切实降低新生中小城市建设融资门槛,完善包括政策性银行、本地城市商业银行、PPP项目等融资渠道在内的多元融资体系;三是加强培养、吸引专业人才,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一是在新生中小城市,逐渐摒弃“上下对齐”的行政模式,下放管理权限,严格控制行政人员编制和经费,管理、服务更多依靠市场、社会;二是推进新生中小城市常住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并落实好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挂钩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救济、养老、卫生、教育、文化、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进一步加强县域城镇化的分类指导,推进就近就地城镇化。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