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刘文伟。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8日电(人民政协报记者 刘喜梅)“其实医药代表这一职业并非中国的首创。中国本来是没有医药代表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伴随着一些合资、外资药企在中国的逐渐落户,医药代表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被他们引入中国。”在全国政协委员刘文伟看来,我国药品流通领域的改革大幕已开启,这是值得肯定的大事儿,但对于因药品流通而产生的医药代表问题,则需要辩证地看待,不能一棍子打死。
刘文伟向记者介绍,目前在我国医药代表主要是两种类型,一种是学术型的,一种是销售型的。通常情况下,大众所了解和评价的都是销售型医药代表。
“实际上,医药代表最初被引入我国的目的,并不是要专职从事药品的销售。因为药品是相对比较专业的领域,临床医生虽然负责药品在患者人群中的使用,但并不是完全了解各种药物的特性。特别是那些新研发出来的药品,因为临床医生还没有使用的经验,往往需要精通临床药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的医药专业人推荐才能了解和接触到。不仅要负责向医生推荐、介绍药品,这类医药代表还要负责观察药品疗效并追踪药品的不良反应,这是学术型的医药代表。”刘文伟认为,学术型医药代表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即使医药流通领域改革,这种类型的医药代表也有存在的价值。
实际上,国际上普遍存在的医药代表,也大都是这种类型。他们并不直接负责药品的销售,但是对药品性能了如指掌。
“但由于我国医药流通体制的不健全,再加上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路径还处于探索之中,医生的收入与劳动不成正比,医药代表在我国演化的过程中,逐渐分化成一片灰色地带,他们成了转职业药品销售的人。甚至有不少人认为,正是由于这部分人的存在,导致了我国药价的虚高。其实,药品的生产流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因此单纯地认为是医药代表推高了药价,并不客观。”在刘文伟看来,伴随着我国药品流通领域改革的逐步推进,这种因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职业也将逐渐走向消亡。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