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莫让“帽子”乱了人心、阻了发展

发稿时间:2017-03-08 21:00: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王硕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8日电(人民政协报记者 王硕)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人才计划,形成了很多‘帽子工程’。一时间,祖国的名山大川、历史名地都变成了各种计划和学者的称号。”在3月7日科学界别联组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向朝颇为感慨。 

   “长江湘江闽江,江江冠名;黄河辽河海河,河河有份;黄山天山阴山,群山并立;泰山嵩山华山,五岳齐飞;不仅有百人、千人、万人,还有百千万人……” 

  听着王向朝的“调侃”,委员们都笑了起来。 

  不过王向朝却严肃地继续说,“目前国家各部委人才计划已近20个,全国各级各类有一定影响的人才计划近百个。这些形形色色的‘帽子’与科技资源、职称、评奖、待遇紧密挂钩。由于事关前途命运、事关‘功名利禄’,抢‘帽子’似乎成了不可不做的功课。” 

  “‘帽子’过多过乱,已经引发了很多问题。”他分析说,首先,有了“帽子”容易得到更多的“帽子”,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太多资源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第二,“帽子”的光环被过度放大,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在想方设法以高薪和动辄千万的经费吸引各种“帽子”人才,一些人为此频频“转会”,甚至出现了单位之间的恶性竞争; 

  第三,抢“帽子”使很多青年人才偏离了正确的研究方向,为了凑论文、拿“帽子”,他们不做重要的,只做短平快的;不做原创的,只做跟风的;而且还助长了学术界“拼关系”的不良风气,一些年轻人因此在工作之初就习惯了“投机取巧”。 

  “这已经背离了人才计划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初衷。”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副系主任邢新会也颇有同感。“这种‘帽子’与名利紧密关联的机制让一些年轻人都以戴上‘帽子’作为追求,难以去真正热爱科学,投身于科研事业,更无法静心去创新,形成非常令人担忧的恶性循环。” 

  让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高鸿钧更为忧心的是,“对西部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端人才和有‘帽’者本来就不多,受科研条件和待遇等所限,西部等地区在无序竞争面前更难以留住人才。” 

  面对这样的情况,弱化、逐步取消“帽子”体系,将各种人才计划梳理整合就成为委员们的共识。 

  “要加强顶层设计,对当前国家、地方层面上的各种人才计划梳理整合,避免政出多门、定位重叠问题;完善评选机制,评选标准的设定以实际能力和潜力为核心,避免盲目重海外轻本土、重学历轻能力、重论文轻实际贡献;还应完善跟踪评估和淘汰制度,评估不达标者予以‘摘帽’。”王向朝说。 

  邢新会认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他建议将目前各类‘帽子’人才计划经费集中起来,创新组建一个专门的人才基金,与那些得到国内外广泛好评的高校、科研单位的青年人才引进和支持机制挂钩。在评审时,采用国际认可的评审方式,严格实行评审专家回避制度。一旦发现那些评审过程出现问题的单位或专家,将其和个人或单位的诚信记录相关联。 

  高鸿钧特别指出,对于人才的评价,特别是基础研究人才的评价,不宜由政府机构主导和参与。“应由所在单位主导,由国内外学术同行进行评价;包括科研成果的评价也应交予国内外学术同行,而非政府机构来主导。”    

责任编辑:杨晓霖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