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张世珍。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6日电(人民政协报记者 汪俞佳)“这几年,我们经常听到,有的贫困镇通电了、通水了,有的贫困村房子翻修了、路也好走了,这是好事,但也不能忽视这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6日下午,民盟6组小组讨论结束后,全国政协委员张世珍并没有马上离开。一谈到扶贫,来自甘肃的他就觉得有很多话想说。
“我们用于扶贫的钱,是不是花在刀刃上了?”张世珍的疑问并不是没有依据。
在当前的扶贫工作中,的确存在一些怪现象,比如用数字脱贫来应付上级、应付领导,只管眼下一时脱贫不管长远等。
去年10月,国务院扶贫办下发了《关于解决扶贫工作中形式主义等问题的通知》,正是希望及时纠正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最怕的就是形式主义作祟。”张世珍告诉记者,扶贫工作一定要注重脱贫评估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能只做“面子工程”,让老百姓“被脱贫”。
“老百姓的幸福感不是靠数据评估出来的。”张世珍建议,相关部门在设置评估标准时,可以根据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定性的部分应该多于定量的部分。另外,要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例如引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保证结果的公正有效,让扶贫工作得到群众认可。
扶贫的根本目的是脱贫,是致富。如何真正“拔穷根”?张世珍也开出了自己的“药房”。
“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搬迁扶贫。”在张世珍看来,扶贫工作已经到了攻坚阶段,任务和目标不一样,在剩下的贫困户中,很多居住地方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基础差,老百姓没有致富的有效途径。“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好好统筹规划农村村落的布局,哪些需要就近搬迁,哪些需要整体搬迁,哪些需要部分搬迁。”
“搬迁完之后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张世珍接着说,“下一步要解决生计问题,老百姓靠什么生活?靠什么致富?一方面要保证基础设施配套,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发展产业,让他们有活儿干,有钱赚,这样还用担心他们不脱贫、又返贫吗?”张世珍笑着说。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