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5日电(人民政协报记者 靳燕) 带着“振兴实体经济”这样的热点话题提案上会,全国政协委员、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难怪要被媒体围追堵截。
全国政协委员、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图片来源于网络
“振兴实体经济已经走到紧要关头,但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潘刚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首当其冲的就是整体研发投入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甚至缺失。
要迎接这一挑战,潘刚给出的建议是:政府、企业、民间资本携手,在共建平台、法治营商环境等方面多管齐下,力促中国实体企业及早补齐创新短板。“如果再不设法突破这个怪圈,创新能力弱化、研发投入不足的恶性循环就很难停止。”
潘刚在准备提案时看到这样一组数据: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0.9%,而发达国家企业的这一比例平均为2%。科技成果转化率方面,我国大致在30%左右,科技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而这两个指标先进国家高达60%-70%之间。
潘刚从中看到了横亘在多数实体企业面前的创新危机:品种老化、品质低端、品牌弱小,面对国际化的竞争压力,只能在产业链中低端仰人鼻息,拼力赚取微薄的利润,甚至陷入连年亏损的泥淖,“这样更不能保证对质量管理和研发创新的投入。”
实体企业为何不愿加大创新投入?潘刚在调研时发现,企业固然存在主观意愿不强的原因,但是,缺乏鼓励企业创新的制度和环境,对知识产权缺乏足够的制度性保护、创新成果转化得不到应有回报等等,“这些客观因素也不容忽视”。
“对于那些还不具备自主创新实力的中小企业,坐视不管势必影响整个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在他看来,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合力打造“创新共享平台”不失为提升创新能力的一道“良方”。他建议,由政府主导,联合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和民间资本,在全国各地共同设立一些产业创新研发中心,重点突破那些具有行业共性的关键性技术,来实现行业整体的提质增效;而对于那些愿意共享重大科技成果的企业,建议政府应该给予高额创新补助,“势必能够激发、释放出更多的创新动能”。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政策层面有了更多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动向和举措。”潘刚表示,“振兴实体经济,实业扬眉吐气,我们向往的这个春天,已经越来越近了。”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