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5日电 (人民政协报记者 王硕) 2016年,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击败人类围棋高手,引发社会热议。
据悉,机器人已经负担起人们的部分生产生活。麦肯锡一份报告分析: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近60%职业的30%的工作内容可以被自动化替代,这部分劳动力价值近16万亿美元。不过,此份报告也指出,虽然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正逐渐普及,人类依然在新兴技术的工作上具有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徐晓兰。图片来源于网络
1:4:将带动人才结构调整
机器人智能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替代大量的现场工人,出现失业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并不这样认为。
“目前在劳动密集型工厂存在的一大问题是招不到人。”
据徐晓兰介绍,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人的成本也在大大增加;再加上人在生产过程中受身体、情绪等影响,劳动强度等不能和机器人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就让劳动密集型企业迫不得已采取机器换人的措施。
另一方面,产业的升级、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对于工人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很多就业人员而言,目前知识结构落后、技能单一,很难满足劳动力市场新的要求;再加上每年新增就业的许多大学生“不屑于”去从事相关工作,就加剧了劳动密集型企业招不到工的窘境,继续倒逼企业通过机器人替代某些工种。
“但是更应该看到,机器人是‘生产’出来的,它的发展反而会诞生许多新的工作岗位。”
中国电子学会曾与一些机构共同做过一些研究,他们发现机器人生产与劳动岗位是1:4的关系,即生产一个机器人至少可以带动“4类”劳动岗位。“不是4个,是4类。”徐晓兰强调,“比如涉及机器人的研发、生产、配套服务、还有品质管理、销售等。”
更重要的是,这恰恰解决了中国人才结构矛盾的问题。
“从前,就像在卓别林的电影里表现的那样,工人一直在从事重复的劳动工作;现在智能机器人时代的到来,操作机器人的工作变成‘更有意思的’、从事中高端产品的生产。据我们了解,工人们也更愿意在这样的工作岗位。”
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劳动岗位也从原来中低端随着产业升级迈向中高端,推动劳动技能也迈向中高端。
“带来的新问题是,产业结构的转变,我们的人准备好了么?人力结构调整到位了么?”
徐晓兰告诉记者,在人工智能的人才组成上,更需要复合型的人才。“知识覆盖不仅要求涉及自动化、精密仪器、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还需要法学、心理学等很多文科的因素。”
“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教育机构怎样根据这样的需求,设立复合型的学科、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如何通过社会培训的方式来提升我们技能,适应产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时必须的人才结构的调整。
“阿尔法狗”只是在“智力”层面战胜人类
2016年,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击败人类围棋高手;”最强大脑“节目中,机器人”小度“在图像识别等领域战胜人……一个个事例引发社会的热议--人类打败不了机器人了。
面对这样的忧虑,“不能说人工智能在某一类应用领域战胜了人类,就说机器人未来就会战胜人类。”
徐晓兰解释说,围棋有大量的棋谱,可以通过这些棋谱让机器人去‘学习’,不断形成一套知识结构、知识库。在围棋里就是机器人通过计算,使用那些比较有前途的棋步,抛弃明显的差棋,优选出一个最佳方案。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知识库,机器人就达不到这样的水平。
所以我们说,‘阿尔法狗’只是在‘智力’上战胜了人类,而不是在‘智慧’上战胜了人类。
据她介绍,目前人工智能发展快速的领域,如语音识别、信息搜索、图像识别等,都是基于大量数据库的搜索引擎技术,让知识信息之间形成互联,再通过深度挖掘,也就是“机器学习”,智能分析等,变得更加智能化。
本质上,目前更多的还是在信息技术层面的一个应用;当然,我们也可喜地看到,这也是多种技术复合带来的发展。
从“单体突围”迈向全面发展
谈及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比较强的是语音识别、图形图像识别,例如科大讯飞、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都在这些领域发展较快;比较弱的是智能感应、智能分析以及机器自学习方面。”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互联网企业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延伸更有这样的基础和需求。利用搜索引擎技术的基础,互联网公司可以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所作为。”
如果从人工智能在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来看,”我们的特种机器人,比如探月时的月球车、深海探测机器人都是全球领先的,它们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这些设备中的应用。“
从国际地位来看,“应该说许多技术我们已经有了,但这些技术还处于碎片化,是单体的突围、单体领域的应用,在深层次人工智能基础方面的积累还不够,还没有实现大面积的全面发展,大面积的应用也没有来临。”徐晓兰认为,“现在我们要思考的,是怎样让碎片化的技术更能智能化集合起来,发挥它们的‘化学反应’,那时,人工智能的大市场就来了。”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