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徐晓兰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5日电(人民政协报记者 刘彤)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延伸和扩展,发展至今已逾60年,在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的引领作用正逐步凸显。2010年,我国从事人工智能的企业不到20家,2016年已经超过了700家。
在此背景下,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徐晓兰认为,目前全球人工智能的各类产业化应用均处于起步阶段,发达国家的领先优势并不突出,我国正面临良好的战略起飞机遇,存在着赶超式发展可能。"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在国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将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徐晓兰谈到,虽然人们在智能搜索、机器翻译、自动推理、模式识别、神经网络、感知智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对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广度和深度认识不够、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缺乏及时准确的判断,国内大部分人工智能企业都处于成本投入的亏损阶段,尚没有及时找到需求痛点,也没有获得足够有力的配套服务支撑。
为了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做好前瞻性布局,徐晓兰委员建议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建设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及时跟踪研究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动态,编制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为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的科学健康发展提供指导。同时,平台应围绕人工智能在具体行业的应用推广需求,率先开展关键技术和领域的标准制定工作,建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面向国际的人工智能标准体系。
针对国内人工智能应用缺乏有力配套服务支撑问题,徐晓兰呼吁,平台应联合人工智能行业领军企业和创新创业者共同建设 "双创"平台,促进创业创新企业与科研人员有效沟通,引导人工智能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交流对接,提供研发设计、检验评测、成果转化、设备租赁、法律咨询等行业服务。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