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1月,广州火车站。广铁集团摄影家协会供图
>>>泡面在一个车厢消失了,在另一个车厢仍然最受欢迎
从特快到直达特快,再到动车、高铁和动卧,中国铁路的每一步发展,米梓愿都赶上了。
这个13年工龄的姑娘感知到的最大变化莫过于工作分工。在过去,实行“倒班制”的列车员需要验票、打扫卫生、服务答疑,以及处理突发状况。
而在高铁,这些工作被分配给了乘务员、乘服人员、餐服人员,再加上司机、机械师和乘警,“越细致,越方便管理,也越方便明晰职责和重点”。
“这是铁路服务意识的体现。”米梓愿说,“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6年前,京沪高铁通车之初,她常常看见空荡荡的车厢。可等她感叹“旅客还不适应高铁”时,人潮就涌入了高铁,京沪高铁上飞驰的列车不断增加,可每到春运却依旧爆满。
有时米梓愿会想,究竟是过去一直没能满足旅客春运出行的需求,还是不断增开的高铁刺激了春运时的出行需求。
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数据显示,到2016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4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在2.2万公里以上。这一年春运,动车组发送旅客占全部旅客发送量的47.5%。
而在北京铁路局北京客运段高铁二队党总支书记吴强看来,火车这个名词,正逐渐被高铁消解。火车和高铁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出行工具,务工、商务、探亲、学生、组团旅游等等人群在车站交汇,登上各自的车厢。
作为中国最繁忙的线路之一,京沪线拥有1750元票价的高铁商务座席,也有156.5元的普速列车硬座车票,相差10倍的票价,几乎覆盖了一个裂变的社会中不同身份的中国人。
扩张中的高铁版图里,“过去”的痕迹正在慢慢消失。
追求安静的高铁车厢,交流变得隐秘而客气。刘洋在过去值乘普速列车时,常和早起的乘客拉拉家常,对方会问及她的工作和薪水,胆子大的还会开开玩笑。还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下车时会和她道一句,“姑娘,辛苦了啊!”
而在高铁车厢,交流成了服务的一环。她会留心需要服务的人群,轻声询问的同时,展示标志性的笑容。
李伟还在偶尔享受着和乘客拉家常的乐趣。 曾经,他在值乘的卧铺车厢发现了一个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乘客,两人一见如故,成为朋友,直到今天还保持联系。
但“改变”始终是关键词。难清扫的瓜子皮花生壳在一点点远离车厢,乘客也在学习和过去告别。
米梓愿发现,春运时总有不少买到站票的农民工登上高铁,超出了她想象的是,他们不会在车厢大声讲话、喝酒或是脱鞋席地而坐。相反,他们会自觉拿出报纸,铺在角落,再安静地坐上去,掏出手机。
只有泡面,还顽固地残留着过去的痕迹。刘洋曾向旅客解释过,高铁车厢的排风口很难排出泡面的气味,所以并不贩售泡面,其他会散发刺激性气味的食物,也列入禁止售卖的清单。
向高铁餐车买泡面的人少了,但那股气味却依旧在二等座车厢蔓延。刘洋觉得,时至今日,人们坐火车吃泡面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 而在李娟值乘的普速列车,泡面依旧是最受欢迎的食品,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