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创新 释放新动力
采访团走进吉林化工
面对管理机制过时、权责不清、效率低下。吉林化工构建了“四会”闭环工作机制,坚持通过“计划平衡会”定目标,统筹平衡各专业预算、月份综合计划,实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动态管理。
开好“经济运行会”落责任,强化生产经营过程监控,准确评价经济运行状况,促进各专业协调配合,生产经营形成有机整体。
开好“经济活动分析会”找差距,盯住现金流和成本费用,建立“三级”经济活动分析会制度,开展“指标、差距、专题”三个分析,定期“回头看”。三年来,吉林化工开展62项专题分析及“回头看”,发现管理问题100余项,节约成本费用5亿元。
开好“业绩考核会”硬兑现,构建以“效益奖、增效奖、安全奖”为核心,以“专项奖、兑现奖、总经理嘉奖”为重点的“3+3”奖励分配体系,实行“三倾斜一接轨”,实施差异化管控,根据业绩贡献,拉大分配差距,实现了“三个不一样”,促进了二、三线员工向一线流动,具备转岗条件的300余名停产装置等富余人员走上了生产操作岗位。
“2016年我们交出了很满意、很优秀的答卷”,吉林化工公司党委书记邱克表示,企业改革,管理创新仍在继续。
深化改革 理念创新
谈到创新,经济专家、上海市统计学会副会长陈新光认为,在科技、管理之外,对东北最重要的就是理念创新,克服惰性,深化改革。
1月12日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陈新光谈到,“最重要的我认为,注重创新要从两个点发力。一个是从体制机制上,第二个就是创造一个国企的改革,这个改革要改变“三重”的结构,一个是国企的比重大,第二个是国企当中的化工和重工业包括像汽车工业,第三个是一味的靠投资拉动为主的,这要改变他。其次就是,这两个做好了以后,就创造了一个民营经济在东北能够扎根能够发展能够做大,这样‘鲶鱼效应’就促使整个东北能够振兴和发展起来”。
对于吉林而言当“创新”成为人们共识,将在经济发展中爆发出巨大活力。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8.2%,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9个百分点。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