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央视一则“高回扣下的高药价”的新闻引爆舆论。药品拿回扣并非什么新鲜的话题,在权威媒体的报道下,再次在公众视野中凸显。尽管国家卫计委对高价回扣事件及时回应,表示展开调查,对涉及的违规人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但药品回扣引发的热议,却并未淡化,并触及到了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痛点——医患关系。
充分讨论才会有共识。毋庸讳言,当社会群体久苦于高药价,自然会义愤填膺。而新闻报道揭露社会问题的初衷无可厚非,揭开医药卫生领域问题的冰山一角,让公众得以窥见一斑,这亦是媒体的社会责任。问题存在,不能否认,也无法回避。
透过现象看本质,点名回扣和医生有关,这只是问题链中最基础和直接的一环。确如一些网民所言,只针对医生群体未免失之片面,“以药养医”依然存在的大背景下,药价虚高这口锅不能只让医生背。
收受回扣的医生确实存在,但不是所有的医生都收回扣也是事实,倘若因此否定了整个医生群体,打击医生整体的社会形象,让“你买药的钱近半成了他们(指医生)的回扣”这样观念逼近大众,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更让那些救民众生命于危难却拿着微薄收入的医生们寒心。
问题的根本,在于“以药养医”沉疴难治,积重难返;解决的根本,在于杜绝“以药养医”。归根结底,以权威媒体曝光的形式监督不良医生行为,旨在呼吁和引导社会直面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破除复杂的利益链条是关键所在。
在医患关系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有效的解决之前,药品回扣事件,不可避免地会消解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的信任。舆论热议和包括患者、医生在内的各方群情激愤,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事实与真相、公平与正义。
每一个医生都想当好医生,而每一个患者都想找好医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必须正视医生的劳动价值,尊重医生的专业水平、医德水平等自身核心价值,让好医生获得有尊严的收入,让医德高尚具有强烈职业荣誉感的医生接受患者的生命委托,在医改政策中体现社会正义。
医改是一道世界性难题。而检验医改是否有效的方法就是看民众是不是有更多的获得感。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让患者有获得感;破除以药养医,拥有阳光体面的收入,让医生有获得感,二者缺一不可。
在改革上动刀子,从制度上下手,花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建设健康中国,需要所有人的努力。(中国青年网评论员 李晓伟)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