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大同古城的漫漫复兴路:从耿彦波到张吉福

发稿时间:2016-12-08 14:57:00 来源: 澎湃新闻 中国青年网

  巨变

  明确思路的大同,进入城市建设的“快车道”。

  《大同城区古城保护与修复纪实》记载,2008年3月,该市启动古城内的违章建筑综合整治、棚户区拆迁安置以及旧城区道路拓宽改造。

  同年6月,大同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报告》,表决通过保护与修复古城的决定。

  此后的5年,大同完成东城墙、南城墙、北城墙、华严寺、善化寺、关帝庙等重要文保单位修复,古城旧貌初具轮廓。御河东部的新区,太阳宫、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大剧院等城市新地标密集开工,它们均由国内外顶级建筑师设计,总投资数十亿元。

  “老耿在的那5年,大同变化比过去50年都多。”大同市民赵云孝对耿彦波的印象,随着城市面貌变化有了改观。

  他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过去条件有限,人们保护意识也跟不上,许多人家或单位盖房子,都是从城墙上把砖扒下来。到2008年修复前,古城墙只剩下裸露在外的夯土,城门、城楼早已不存在。城墙内外,密密麻麻挤满房子,其中不少是完全贴着墙根建起来的。

  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耿彦波到来之后。

  2016年11月,大同古城东城墙处的和阳门。天蓝了,路宽了,高楼拔地而起,绿地、公园越来越多。此期间,冯骥才、单霁翔、余秋雨、于丹、纪连海等文化名人先后到来,这让大同人感到新鲜又自豪。

  “要不是耿市长,怎么能知道大同这么好。”时隔多年,不少大同人提起耿彦波,仍然认为这位前市长为他们找回了失落多年的荣耀感。

  事实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大同一直有它的存在感。这座城市拥有2300年以上的建城史,做过北魏都城、辽金陪都和明代王城。

  1982年,大同与北京、承德、南京等另外23座城市共同入选首批历史文化名城。1984年,国务院批准大同市为全国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一同入围的,还有大连、重庆、青岛、无锡等。

  但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战略布局和煤炭产业的局限性,最近20余年,大同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来自《大同年鉴》的数据显示,1993年,该市GDP总量和人均GDP仅次于省会太原,是当之无愧的山西第二大城市,但到2013年,两组数字在山西11个地市的排名分别是第9和第8。

  大同如何走出困境?安大钧曾对耿彦波非常看好。

  据他回忆,两人上世纪90年代就认识。当时,中组部安排山西一部分干部去德国学习,他们同在一个考察团。

  那一次,安大钧发现,还是灵石县长的耿彦波拿个相机到处拍照,“不是‘到此一游’那种风景照,专拍人家的路灯、下水道,还有好的建筑。”

  十多年后,耿彦波成为大同市长。好几次开会,安大钧都见他抱着厚厚一摞照片,仔细一瞧,正是当年在德国拍的东西。

  “可见是个处处留心的人。”在安大钧看来,耿彦波对城市建设就是喜好,尽管不是专业出身,但绝对是内行。

  人气

  在大同的5年,耿彦波的人气也在和城市建设一同“飙升”。

  大同人发现,这个市长工作很拼。早上五六点出门,晚上10点才回去,周六日还经常不休息,“5+2”“白加黑”的说法也因此传出。

  这个市长也不喜欢坐办公室。他是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工地,高高瘦瘦的、穿着白衬衫,站在一堆人中间很扎眼。

  “见市长比见局长容易。”赵云孝说,他不止一次碰到过在施工现场的耿彦波。他讲话声音不大,很有气势,如果发现工程哪里有问题,指着旁边的人当场就骂。

  对于这种工作方式,耿彦波曾给出自己的理由。据《山西晚报》报道,2014年3月,太原市“两会”召开期间,耿彦波在参加团组审议时表示,现场办公可以加快工程进度,能起到自找问题的作用,在路上可以一路巡查纠错。

  至于高密度的行程安排,更早的2009年,他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直言“在与时间赛跑。”

  当年51岁的他,认为自己未来有限的工作时间就是八九年,来到大同既是大同的机会,也是个人的机会,“只要我身体行,只要身体的底线允许,我就向极限冲刺,挑战极限。”

  市长的这些举动,对老百姓而言很受用。

  2016年11月,大同古城中心区域的四牌楼。如《瞭望东方周刊》曾描述,2009年10月的一天,耿彦波率城建、国土、规划、拆迁办等各部门几十位干部,在大同火车站附近检查道路,市民纷纷围拢追随,整个队伍达百人之众。

  一位市民挤进人群,拉住市长的手,带他去看某两栋楼之间的一个卫生死角。耿彦波当场拍板:“这地方改做绿化。”另一位市民向他反映某工地施工太靠近居民楼,耿彦波同样当场拍板:“工地后退两米。”

  队伍所到之处,市民纷纷变为“街头拍客”,拿出相机或手机来拍摄市长,然后拿给旁边的人看,“看我拍的耿市长。”还有的年轻人向市长索要签名,说“您是我的偶像”……

  大同市民卢廷高也是在一次次围观中熟悉耿彦波的。

  这位大同机车厂的工人,年轻时学过播音,善于模仿别人说话。他告诉澎湃新闻,耿彦波说话是和顺口音,听起来有“味道”,讲东西也有想法,一看就是“带着伟大理想和抱负来的”。

  “把3.28平方公里的古城完全保护下来,到新区里面进行现代化建设,我们是立足古城搞保护、跳出古城求发展……”时至今日,卢廷高仍能模仿耿彦波的语气完整背诵一段话。

  这段话来自耿彦波2011年12月获得“中华文化人物”称号时录制的一段视频。

  颁奖典礼现场,耿彦波从文化学者余秋雨手中接过奖杯,同时分享了对城市发展的看法。

  他表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纵观世界的名城名市,都是以文化来扬名的。今天人们处在全球化时代,千城一面、极其无个性,是这个时代城市化的最大危机。为了让大同避免平庸化、同质化,也在试图找到一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大同模式”。

原标题:复兴大同:从耿彦波到张吉福,古城修复计划几经坎坷坚持推进
责任编辑:芮喆
返回首页>>Loading...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尾页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