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南极科考队员潘曜:挑战零下40度冰雪大陆的青春绽放

发稿时间:2016-07-28 06:30: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川

  每当回顾这段日子,潘曜都称自己是荣幸的,也感到身负重任的压力。“从3月份开始,我们开始研发、集成运往南极的设备,到7月份每天调试设备到晚上10点以后,再到10月份的装箱托运,实验室的每个成员都为了这次任务的成功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努力。”潘曜称,所有前期工作的默默辛苦都是为了最后一刻的绚烂绽放,而他就是承担绽放使命的那个人。

  潘曜在安装调试科研设备。本人供图

  绽放—— 全副武装挑战“冰盖之旅”

  中山站,是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任务的第一站。在这里,内陆科考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快在距离中山站直线距离约7公里的内陆出发基地完成内陆物资,包括科研物资、食品、后勤物资的集结,为内陆队的出发做好一切准备。

  潘曜说,像他一样的新队员都在期待和忐忑中给脸上涂满了防晒霜,全副武装地去迎接人生的第一次“冰盖之旅”。

  集结物资的工作是单调乏味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解网兜、把物资搬上雪橇、再整理网兜让直升机吊回装下一批物资,如此重复重复。”潘曜说,除了这些,他还担负着出发前在雪地车后备箱装好冰雷达系统,在乘员舱装好车载冰面形态观测仪的任务。

  在整整一个星期的忙碌之后,一切前期工作准备就绪。12月15日,潘曜随同科考队前往位于南极大陆最高点“冰穹A”处的昆仑站,正式开始了长达56天的内陆生活。

  “我在队伍中承担‘中山站至昆仑站冰盖浅层结构和表面形态观测’,顾名思义,我的大部分任务集中在中山站至昆仑站沿途,主要是全程浅层探冰雷达的观测和冰盖表面精细化监测,搭建5套实验室自行研制的冰物质过程观测站和两套冰川移动监测站。”潘曜说,他的任务涵盖了去程、昆仑站作业和回程整个时间段。

  在去程中,在极昼、极低温、缺氧的恶劣环境下,潘曜每天早晨6点准时为雷达供电,途中时刻关注雷达和冰雪检测仪工作情况,每晚抱着四块50斤重的电池去发电舱为设备充电,再进行数据分析。

  在昆仑站,潘曜在零下40度、气压仅为560千帕的极端环境下安装冰物质过程监测站,在中国南极科考史上首次获取了昆仑站地区十米深的温度数据并通过卫星网络实时传回实验室。

  在回程中,除了帮助队友每10千米采样一次的任务外,潘曜克服30米每秒的风速,能见度仅5米的暴风雪环境,成功安装实验室全部科研装备,包括四套冰物质过程监测站和两套冰川移动监测站。

  极端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阻挡住潘曜完成任务的勇气和信心,通过自身的努力和队友的帮助,潘曜成功完成了实验室所有的既定科研任务。

  作为唯一的现场执行人,潘曜在整个科考过程中共安装放置了2吨重的仪器设备。通过考察,太原理工大学极地检测技术研究室获取了十分丰富的南极科研数据:包括中国南极科考以来首次完整获取中山站至昆仑站全程的冰盖浅层结构分布数据和雪面粗糙度数据、首次获取昆仑站和泰山站等典型冰盖区域10米深温度数据、首次获取内陆出发基地冰川移动数据。

  潘曜说,“这些宝贵的气象数据、冰盖表面形态数据和浅层结构数据,结合高程、冰芯等数据,将为重建南极古气候及推演未来气候变化起到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李永鹏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