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报告称京津石一小时通勤圈将有望破解虹吸效应

发稿时间:2016-06-17 10:27: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杨月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17日电(记者 杨月)日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2016》指出,预计将于2020年形成的京津石,以及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的“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将使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5小时通达,这将有望破解加剧京津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虹吸效应”,有效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2016》新闻发布会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杨月 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研究”课题组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形势分析与战略思路》中指出,在交通合作领域,京津冀正在积极推进交通设施建设,构建京津冀互联互通交通体系。预计到2020年,基本形成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到2030年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所谓虹吸效应,是指大城市强大的吸引力会将别的地方的投资吸引过来,从而减缓这些地区的发展。报告指出,当前,京津冀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没有形成类似于长三角、珠三角的大中小城市有序配合的梯度关系,特别是缺乏次中心城市的支撑。京津冀区域要素市场呈单向流动的态势,优质要素资源纷纷涌入京、津两地,强烈的“虹吸效应”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阻碍了区域市场一体化。

  创新要素资源的过度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创新链的形成,不利于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耦合,不利于区域内实现合理分工合作和产业融合互动。同时,区域市场一体化要求在区域内部避免产业布局的同构和重合,而京津冀区域内部在重化工业等传统产业领域存在同质竞争,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京、津、冀各自比较优势的发挥。

  针对“虹吸效应”的问题,课题组认为,京津冀互联互通交通体系将有望破解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虹吸效应”。扎实推进京津冀区域交通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和一体化服务,包括京津冀绘制智能交通“一张蓝图”、打造交通运输信息共享交换“一个平台”、促进城市常规公交、出租车等交通“一卡通”、实现交通运输监管应急“一张网”,都将有效破解“虹吸效应”难题,以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促使新型首都圈关系逐步形成。

  欢迎拨打中国青年网新闻热线010-57380651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youthpress@126.com;关注“细腰蜂”(ID:beeyouth)微信公众号,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关注“学习者”(ID:youth_xuexi)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学习动向。

责任编辑:邢金根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