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贾康 中国青年网记者陈勇敢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 陈勇敢)近年来,PPP模式成为政府和社会关心的重点课题,融资模式获得广泛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PPP研究院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在接受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ppp具有非常明显的创新特征,不仅在直观上表现为投融资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也对应着国家宏观层面治理模式的创新,PPP的动态化、规范化过程将倒逼法制化,促进供给侧改革的持续优化。
稳增长是PPP模式应有之义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虽然单纯的高速增长逐渐为人们所扬弃,但保持一定的增长底线也是实现2020年小康社会的普遍共识。贾康认为,PPP模式对应到稳增长层面,就是要调动民间资本、社会资金一起来增加有效投资,把过剩产能转化为有效产能。
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2月29日,共有7710个PPP项目纳入到综合信息平台,总投资额超8.29万亿元。其中,市政工程类的项目达1875个,占比24.32%;生态建设和环保PPP项目达988个,占比12.81%;交通运输类项目达817个,占比10.60%。三者占据全国PPP项目近五成。从技术层面上说,PPP项目通过制定规划来运用水泥、钢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把原来被认为是过剩的产能变成有效产能,从而支持社会有效投资。
全国PPP项目在18个重点领域的分布 中青网财经制图
不仅如此,过剩产能的利用还和“一带一路”战略严密契合。贾康表示,PPP项目将成为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发展的重要模式,这也就意味着除了市场出清“僵尸企业”外,过剩产能还可以借助PPP项目对外输出,实现国家宏观层面治理模式的创新。
贾康认为,PPP项目时下成为热潮符合逻辑。“当前,我国社会整体已经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被激活了,民众对于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所必须具备的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有了更高的追求,PPP恰恰可以在这些方面充分调动潜能。”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现代化已经进入被广泛讨论的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阶段,政府支出不仅面临着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也有存量地方债的积累对地方财政形成的“紧箍咒”。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地方债总额达24万亿,其中15.4万亿元为必须偿还的债务,占比超64%。贾康对中青网记者表示,PPP项目体现出筹资方面的创新,主要是因为和政府合作的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都是中长期的经营过程,15年、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间。“PPP项目解决的是从现在一直到未来几十年的区间,对接到2050年前后中国梦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整体上更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落地实施。”贾康说道。
PPP立法驶进“快车道”
“PPP立法正在征求各方面意见。PPP天然要求法制化的环境,来保持政府和社会资本等各方稳定的合作预期。”贾康对在采访中对中青网记者表示,PPP模式要求的法治环境,实际上起到倒逼机制的作用,促进整个社会供给体系的优化。
“供给侧改革”是政府提出的重要改革路径,而供给效率的提升也是必然要求。贾康此前公开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包括提供制度供给、规划供给、政策供给、投融资供给、高科技供给、人才供给等。PPP项目中,“连片开发”已经成为一种正在兴起的趋势。数据显示,在全国7710个PPP项目中,片区开发已经有450个项目立项。“地方连片开发把产业园区和招商引资拉进来,从准公共产品切入形成一个更广阔的覆盖面,实际上也就是对接了私人产品的生产领域,这可能更容易形成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兴奋点。”贾康对记者说道。
贾康认为,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合作,回报机制、配套设施、政府规划、风险分担等是影响供给效率的重要因素。在PPP项目的落地中,政府起到设定开发规划、认定规划的作用,包括一些基础设施、公共工程、绿化、宜居城市建设统统放在规划;企业则负责筹资、投资,在这个过程中投入各种各样的管理力量,利用相对优势去其他市场主体,一起做大、完善项目的实施,通过政府和市场两种方式,促进供给效率的优化。
追求效率的提升对PPP项目的法制化进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了解,目前财政部相关部门正在积极调研、加快推进PPP立法相关工作。而近期由财政部PPP中心、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密集召开的PPP立法研讨会也释放出鲜明的信号:PPP立法工作已经驶入“快车道”。
美中不足的是,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仍然较少。数据显示,在国家发改委及财政部列为推介、示范的2762个PPP项目,拟投资额达4.95万亿元,但签约率仅有20%。而在在财政部发布的第一批PPP示范项目中,有15个项目已经进入了签约环节,但是在这些项目中仅有4个项目是民营企业参与运作的,其他项目都是由国企或国有资本控股的项目公司承建。
“我觉得最关键不要最看中某一阶段的统计数据,而是要要看到PPP项目所匹配的长效机制是不是能如愿的建设起来,应该对以后民营企业更积极、更成规模地加入PPP过程有基本的信心。”贾康对中青网记者表示,更愿意用动态优化和规范化的眼光来看待PPP项目的发展。“如果在某个特征阶段,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可能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在整个历史过程来看,不是什么是真的PPP和假的PPP问题,重要的是给出一个可塑空间,推进法制环境改善,促进PPP项目大规模成型。”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