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中国青年网特别推出“感怀总书记寄语 以青春筑牢梦想根基”系列报道,用青年典型的励志故事,引领广大青年牢记总书记嘱托,激励广大青年发扬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和创造潜能, 以奋勇建功中国梦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感怀总书记寄语 以青春筑牢梦想根基”系列报道③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13日电(记者 王思雨 潘倩倩)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有数亿农村人口,其中又包括四千多万贫困人口。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这些年,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年轻的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带着知识、满怀热情走向农村,走向贫困地区,摇身变村官,成为村民心中能信任、敢托付的致富带头人。
力鹏走访征求村民意见。本人供图
“我希望帮助更多普通人创造美好的生活”
力鹏的村官之路是从一个故事开始的。
2010年,还在上大学的力鹏在新闻里看到了山东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感人事迹。
“当时张广秀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却惦记着工作、挂念着群众,她在生命最后的时间坚持到村工作33个月。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她的复信中提到,希望大学生村官能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力鹏回忆道。
也是从那时起,力鹏对“村官”有了新的认识。
然而,力鹏成为大学生村官,背后还有一个更为深情的原因。
力鹏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对“三农”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在外求学十几年,每次寒暑假回家,我看得最多、最熟悉的就是父亲那几件下地管理苹果园经常穿的工作服,洗洗补补,即使稍显破旧但感觉还是那么温暖。”力鹏深情地说。
“我深知,农村的这些父母,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其实跟我的父母是一样的。同时,他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当中所经历的艰辛和沮丧,和我的父母所经历的也一样。这一切都使我牵挂着农村,如果可以用一份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那我也可以用自己的所学,尝试帮助更多像我父母这样的普通人去创造美好生活”力鹏说。
于是毕业后的力鹏报考了家乡的大学生村官,回到了梦想开始的地方。
2013年9月,力鹏被选派到建档立卡贫困村——甘肃省泾川县高平镇许家坡村任职。
许家坡村是山塬结合村。前些年,小麦和油料作物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全县产业扶贫,大力发展果品产业,但大多数还是幼园,产业基础薄弱,群众增收途径单一。
全村的果园面积大,管理任务艰巨,力鹏以身作则,承包了果园100亩,间作西瓜和花生,给群众做示范。
他率先建办镇村电商服务站点,挖掘本地特色产品到网上出售,在各类网站宣传泾川红富士苹果和农家特产,坚持“好平台资源整合,新思路推本地产品”,培养群众的电商意识,发动群众自主创业,带动基层青年贡献力量。累计为贫困村、贫困户网上销售苹果二万斤,核桃四千多斤,谷米一千斤,蜂蜜三百斤。
到村的这四年时间,在力鹏的努力之下,许家坡村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硬化通村道路4.7公里,砂化组内道路6.5公里,衬砌渠道3公里。
通过镇村共同努力,建成了村部、卫生所、文化广场、乡村舞台、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
落实贫困户贷款37户共185万元,实施危房改造69户,实现了村通动力电、户通自来水、卫星电视全覆盖。
……
村民们种上了“脱贫果”“致富果”,许家坡村也一跃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示范村。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的要求,更是我们基层扶贫者的责任。”力鹏说,“也许我工作的这几年,还不能带富一个村,造福所有群众,但是我扎扎实实做的工作,让农村发生的变化,给群众讲的惠农知识,新的思维理念的培植,这些都是拿不走的,这就是我的价值。”
杨通鹏为农户土地出租分红和发放劳务费。本人供图
“只要是为村民好的点子就要去尝试”
杨通鹏算是一位经历比较特殊的大学生村官。
2014年临近毕业的时候,杨通鹏进了一家国企,本可以过上稳定生活的他发现自己更想回到家乡,改变家乡的面貌。
2015年7月毕业后,杨通鹏报考了“三支一扶”,在广西田阳县工作了两个月后,他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条件更为艰苦的乐业县当一名村官。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作为大学生村官的杨通鹏,在基层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精准扶贫。
杨通鹏告诉记者,塘英村分社屯的五保户段彩荣,原先住的是危房(木瓦房),每当刮风下雨,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
“刚开始,我在动员她改造危房并把政府的相关政策告诉她时,她觉得我们是在骗她,建房还有补助,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杨通鹏说。
为了打消她的顾虑,杨通鹏带着各类宣传单,叫上支书一起到她家里讲政策,并动员她的侄子先帮她建房。
“现如今她家建起了砖混房,政府也及时将补助的钱打到了她的账户。住新房后,每每看到我,她都会拉着我的手说:‘小杨啊,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您帮助我家,感谢您耐心地帮我们这些老人家解答问题,让我们享受到党的好政策。’看着老人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打心底高兴。”杨通鹏对记者说。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杨通鹏感受到村民发展经济和创业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
“由于思想的束缚和资金的困扰,村民们对创业存在着害怕失败的心理。要改变塘英村贫困的现状,关键是要发展集体经济,引领村民共同创业。”杨通鹏说。
在塘英村,猕猴桃散户种植面积已达300余亩。但是由于交通、水源等的制约,村里土地撂荒、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外出务工现象普遍,村集体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在大家的大力支持下,杨通鹏又带头投身到“草根创业”的浪潮中,带领塘英村群众于2016年9月开始着手创办乐业县塘英村特色种养专业合作社。
杨通鹏告诉记者,截止目前,合作社已投入资金50万元,吸纳当地闲置、低产土地600余亩,雇用当地及周边村屯农民群众劳动力800余人次,动员已有产业农户20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辐射全村61分以下建档立卡贫困户165户614人,为塘英村全村脱贫提供了坚强的产业支撑。
对于未来五年的发展,杨通鹏说:“我期望同村民们一同努力,用心去发展产业、做好产品、打造品牌,依靠我们独有的优势将产品推向全国,使全体村民受益,真正地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同时,我更期望通过大家的努力,一起去改变群众落后的思想、陈旧的观念,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富足。”
邓发顺和村民一起给烤烟地消毒。本人供图
“我的青春应在农村度过,因为家乡需要我”
“我出生在极度贫困的高寒山区,自小吃尽苦辣,深感农民的疾苦,大学毕业后就想回家乡做点事,为家乡的改变尽一份力量。”邓发顺的初衷质朴又远大。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青年,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2015年,大学毕业的邓发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成为了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莲峰镇米田村的大学生村官。
这两年,改变在米田村处处得到了体现。
邓发顺主要负责村里所有电子业务工作和村干部电脑操作的教授。“刚来的时候,我们村没有电脑也没有网络,我帮村上安装起了无线网络,又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为村里安装了两台电脑,这样一来,村里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邓发顺说。
这两年,米田村村民的素质有了提升,村民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邓发顺告诉记者,以前村民们早早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外面去打工,但是现在,很多村民都积极支持子女上学读书,“他们越来越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了。”
“现在我们村基本上达到了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水平,有的村民日常生活比以前过春节的日子还要好。村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村里的砖房变得更多了,交通条件也变好了,有的村民还买起了代步工具。”说起村里的变化,邓发顺滔滔不绝,喜上眉梢。
邓发顺对记者说,其实他感触最深的变化有两个,一个是村民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前村里的房子都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现在修起了砖房,住房安全度和舒适度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另一个就是交通变化,以前村民赶集要走一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才到集镇,现在坐车只要半个多小时就到了,以前卖点东西要靠人背、马驼,现在都靠车拉,比起以前方便多了。
看着村民们渐渐过上了好日子,邓发顺满满的成就感。
“当我一天天亲眼见识证了这些变化,看到村民享受到了发展成果,我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今后只要是对村民有利的事情,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坚持做。”邓发顺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村官的感受和心声。
“我相信,我们村在下一个五年,村民都能脱贫致富,家家户户都能住上砖房。我期待,每户村民家里都有一个稳定增收产业,每户有一人有致富技能,每个村民的收入都超过国家最低收入标准,每个适龄的小朋友都有学上,村民们生病了有医疗保障,年老了能领取养老保险金,村里有公共活动场所,村民的幸福感大大提升……”邓发顺的期望很多,这些期望都是一个大学生村官对村民脱贫致富的最朴实的愿景。
力鹏、杨通鹏、邓发顺,这三位大学生村官都有一个共同点:生长在农村,成才之后又回到家乡建设农村。这大概就是追梦的赤子心,他们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实现人生价值的家乡的闪光点,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中国梦的年轻力量。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