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社会 >>  正文

“孤岛”孩子:考上大学 却逃不脱艾滋歧视

发稿时间:2017-12-01 14:40:00 来源:看看新闻 中国青年网

  二

  10月30日,临汾红丝带学校。

  午后的阳光穿过梧桐树叶,打在郭小平瘦削的脸上。他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神态轻松:“到目前为止,日内瓦之行没有让4个娃的艾滋病感染者身份,在大学同学面前暴露,说明校方老师和领导们一直在为娃们保密,我非常感谢他们。”

  16个孩子像蒲公英的种子,被风吹散到各个角落——15个进了不同的大学,1个去了南方学习刺绣。郭小平仍然时时牵挂着这些孩子。

  这些孩子今年6月毕业离校前,郭小平创建了一个微信群,以便随时和他们沟通交流,掌握他们的动向,关注他们的生活、精神状态。郭小平最大的心病,是他们的敏感身份。如果被意外公开,将招致暴风骤雨般的歧视伤害。

  这些孩子参加了当年防治艾滋病公益宣传片的演出,有的还参与拍摄过艾滋病题材的电影。郭小平担心他们一走进大学宿舍就被人认出。“实际情况比想象的好多了,目前娃们在学校状况不错,身份都没被同学识破。”

  敏感的身份“标签”,如同随时起爆的炸弹,其实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考上北京一所大学的瑶瑶,经常梦见舍友一看见自己就集体离开、走在街上被路人斜着眼睛指指点点。“我特别怕同学在电视上看见我,知道我的情况。梦里的场景如果真实发生,我想那会儿应该是蹲在地上哭吧。”瑶瑶声称一直没有做好准备,去主动向同学说明自己的身份。

  郭小平坦承,暴露是迟早的事,“他们吃的抗病毒药,是红丝带学校按时邮寄给他们的,每天要吃的。他们和同学一起住在宿舍里,吃药总会被注意到,被人问到吃的什么药,现在瞒着背着同学呢。久了一旦发现吃的抗艾药,别人会怨恨的——你干嘛要骗我!”

  “这对娃们是很大的人生课题,这一关非过不可,感染者身份终究要向同学公开。具体何时公开,目前没有统一筹划,我给他们的一个原则是,你觉得与同学关系处理到位了,可以跟他们讲了,你就公开,不用再瞒。现在考虑的是什么场合什么时间点公开的问题。”

  今年9月,郭小平原计划一个一个地送这些考上大学的孩子入学,后来放弃了。他不敢去。因为频频亮相荧屏,他早成了公众人物;现在又是移动互联时代,传播方式多样并且快捷,一去送就可能成为关注焦点,曝光孩子们的身份。

  毕业的孩子中,最早的2004年就到了红丝带学校,最晚也是2008年来的。“他们很不容易,将来出身社会还面临很多事情,就业、恋爱、婚姻、生育等等,这些都是大问题,需要他们孤身奋战。”郭小平掏出烟盒,点燃一支烟。

  10月24日自日内瓦归来后,翠翠把自己变得更忙了:除了用心扑在新媒体技术的专业上,课余还积极投身校园公益组织,有时也向同学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同宿舍的同学谈艾色变,甚至认为唾液都传染艾滋病。我故意说接触过艾滋病儿童,跟他们正常生活接触不会被感染,她们反而劝我远离,她们对感染者的接纳程度很低。”翠翠在微信上给我发来“大哭”的表情,“现在还不宜公开身份,我只求安安稳稳地度过。”

责任编辑:邹畅
Loading...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尾页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