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看到了严峻现实的一面:急救教育很有必要
中国年均50万心脏骤停者居全球之首。国内抢救成功率不到3%,但在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协助下,心源性猝死患者抢救成功率倍增。这让来自杭州学军中学、广东实验中学、杭州第二中学三校的19名中学生,关注着国内急救设施和民众急救技能缺乏这一严峻现实,联合提交了《关于急救设施和急救教育的推广普及的提案》。
提案团队的学生们经过查阅资料和走访调研发现,我国公共场所急救设施严重缺乏,大陆仅北上广等城市的少数机场、体育馆等配备AED。
此外,学生们还发现,我国民众缺乏急救意识与技能,不熟悉急救设施,训练有素者更稀少。而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中,虽确定了紧急医疗状态下医院及医护人员的救护义务,但公民、法人和其他单位开展的紧急卫生救护不适用。“这体现出我国有关急救免责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也无鼓励目击者施救的举措。”
学生们给出的建议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在城市公共场合配置和推广AED、加强急救教育和出台相关法律。
配置和推广AED
第一阶段主要针对心脏猝死高发场所,考虑在养老院和体育场馆(包括校园内)等配置AED,经费由企业(机构)与政府财政共同担负。
第二阶段,AED进入汽车火车站、机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
第三阶段则推广AED进入政府便民服务部门(如派出所、民政局等人流密集场所)以及商场,且安置地点要求醒目易寻。
在急救教育方面
学生们不仅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在社会上予以普及,更从学校教育出发,提出可由教育部拟定教学大纲要求,各省市各级学校据此设立急救课程,将急救知识列入素质教育必修内容等建议。
在立法保护方面
模拟提案指出,建议有关部门出台有关救人免责的法律,地方各级部门根据各地实情完善细则,支持持有急救培训证件的人员乃至全民救人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