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本”

发稿时间:2017-12-07 17:54:31 来源: 河北新闻网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地球卫士奖”,图为颁奖后林场建设者代表、退休职工陈彦娴致答谢词。 记者庞超摄

  肯尼亚社区联盟负责人艾德姆·约翰华说,听了塞罕坝的故事,感到很惊讶,很震撼,我觉得我们有办法摆脱沙漠的困扰了。在肯尼亚有很多干旱的地方,没有森林,只有灌木丛。如果中国经验能在非洲得到推广,四五年后,这里的沙漠面积就会缩小,气候和环境都会变好,贫困状况也会得到改善。他希望将来在生态环境方面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把类似塞罕坝这样的中国经验带到肯尼亚,带到非洲。

  在极寒、干旱、高海拔的艰苦恶劣条件下,塞罕坝能够建成生态“奇迹岭”,其他地方也完全能走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荒漠化治理之路。中国方案、中国经验让越来越多的人从遥遥相望到心手相牵,为沙尘肆虐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送去信心,送去福祉。

  绿色理念人类共识

  守护家园绿色发展

  中国日报英籍记者方丹今年夏天在塞罕坝采访期间成为网红,他用自己独特的报道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喝彩。“这花费了半个世纪从沙漠变成的绿洲,是中国人值得骄傲的成就。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塞罕坝成为中国人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正在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绿色共识。“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美丽中国,正在打开另一扇拥抱世界的窗口。

  就在前不久记者上塞罕坝采访期间,林场正在和北京一家叫做卡本能源的中介机构接洽,双方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就在这个月,塞罕坝第一笔碳汇交易就将完成,200多万元收入即将入账。

  其实,去年塞罕坝造林碳汇第一批次18.3万吨的减排量就已获签发,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出售,成为当时全国林业最大的自愿减排碳汇项目。面对踏破门槛的求购者,塞罕坝林场之所以现在才达成交易,是因为他们觉得买家给出的价格太低。

  工人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千层板林场内运输苗木。(资料图)

  中国林科院评估结果显示,塞罕坝森林的生态价值,是木材价值的39.5倍;森林生态系统每年产生超百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塞罕坝森林资源的总价值,目前已经达到约200亿元。森林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林木蓄积量,平均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这是大自然回馈给塞罕坝的巨大财富。刘海莹说,我们对绿水青山有信心,如果价格达不到预期,决不出手。

  按照国家发改委备案,塞罕坝的造林和营林碳汇项目,总减排量为47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如果按照每吨不低于40元的保守价格估计,收入将在1.9亿元以上。

  在塞罕坝人看来,有些钱,能多挣就多挣,而有些钱,能挣也不挣。

  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摄影爱好者偶然闯入此地。照片传出去后,人们才知道河北省的最北端,原来有这样一个人间仙境。

  上世纪90年代初,塞罕坝开始谋划旅游业。1993年,申报国家森林公园。1996年,正式售票,规范旅游。1999年,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

  去年,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接待旅游者5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4400万元。按照规划,塞罕坝完全可以承受100万人次接待量,再轻松增加收入4000多万元,但塞罕坝林场却作出决定:严格控制入园人数、控制入园时间、控制开发区域、控制占林面积。

美丽的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 记者贾恒 田明 赵海江 霍艳恩摄

  今年5月,塞罕坝林场请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公司完成了总场场部的规划设计。在为这座未来森林小镇做顶层设计时,考虑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步子迈得谨慎而稳妥。

  塞罕坝人并非看不上这笔钱,而是算清了开发与保护的大账。

  行走在林场,可见一座座白色风力发电机分散其间。塞罕坝有优良的风电资源,但在引进风电项目时,他们明确,只能利用边界地带、石质荒山和防火阻隔带,不占用林地,不采伐林木。

  这些年,大大小小的非林产业收入,塞罕坝人一分不留,全部反哺到造林、营林中,支撑了林场一半以上的营林投入。

  近年来,塞罕坝把土壤贫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作为绿化重点,启动实施了攻坚造林工程。

  “预计最多还要两年,塞罕坝就不得不停止造林了。”刘海莹说,目前,他们的攻坚造林已完成7.6万亩,到明年底就能完成剩下的1.3万亩。到那时,塞罕坝将达到86%的森林覆盖饱和值。“除了道路、河流、湿地和防火隔离带,已无林可造。”

  无林可造,并不能让塞罕坝人停下来。虽然造林的空间满了,但是从树林的蓄积量、质量上还有提升空间。未来,塞罕坝将努力打造成生态功能齐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区。

  木材产业,曾经是塞罕坝的支柱产业,一度占全部收入的90%以上,那是塞罕坝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一段阵痛期。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近年来,木材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到近几年仅占全部收入的50%以下。

  塞罕坝林场产业化办公室主任李双说,过去“以砍养家”,砍树是为了卖钱;现在则是“以砍养树”,遵循去小留大、去劣留优、去密留匀的原则,完善森林生态链,让树木长得更好。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塞罕坝林场的树种很少,主要是樟子松、落叶松、云杉等。久而观之,难免有些单调。

  为了促进森林的健康发展,塞罕坝林场正在试验新的树种,丰富生态的多样性。记者在一片实施改培作业的林地上看到,落叶松、云杉、桦树、樟子松、油松相伴其间,高低错落,层次多样,煞是好看。

  未来,林场的颜色会更加丰富多彩,一些能够适应塞罕坝环境的彩叶树会被引入。

  “我们也在逐步进行调整,使物种尽量实现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有很大好处。”刘海莹说,调整结构是为了森林发挥更大的功能,扩大林场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就是塞罕坝人的新目标——不仅要造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还要让这里成为世界上最优质的人工森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评价,塞罕坝林场是我国林业及生态建设的一个先进典型。我国数以千计的林场,是中国成为全世界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的主要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坚持这个理念,不断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可能使中国在全世界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创造出一个生态奇迹。

  内罗毕当地时间12月4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代表、林场退休职工陈彦娴(左一)向参加联合国第三届环境大会的代表赠送塞罕坝图册,并共同探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记者庞超摄

  在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授丁国栋看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地球卫士奖”,是世界对中国人民为人类生态环境建设作出贡献的充分肯定,表明国际社会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高度赞赏,表明世界环境治理需要借鉴中国实践的经验,需要参考中国有效的办法。

  索尔海姆说,“美丽中国”不仅意味着中国在保护自己的环境,而且意味着中国作为一个有力的推动者,同全世界一起来进行环保事业。

  每种一棵树,都是在承接大自然的战书。

  每治一片沙,都在靠近绿色家园的梦想。

  此时此刻,让我们凝望塞罕坝,让我们感谢塞罕坝,感谢三代建设者为我们、为人类创造了这个信念奇迹,树起了共同的绿色坐标。

  丰碑无言,林海有梦。 (记者赵书华 李巍 曹智)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