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本”

发稿时间:2017-12-07 17:54:31 来源: 河北新闻网

  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本”

  —写在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地球卫士奖”之际

  内罗毕当地时间12月5日,联合国第三届环境大会举行高级别会议,图为大会会场。 记者庞超摄

  这一刻,全世界都听到了来自中国河北塞罕坝的故事,一个书写人类勇敢和美丽自然失而复得的传奇故事。

  12月5日晚,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第三届世界环境大会颁奖现场,塞罕坝三代建设者代表高高举起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奖“地球卫士奖”的奖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接受来自世界的掌声。

  此时的内罗毕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而一万多公里外的塞罕坝,已是白雪皑皑、寒风凛冽,塞罕坝的务林人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修剪树木、护林防火,像守护婴儿一样守护着那片来之不易的绿色。这样的执着与坚守,深深刻在塞罕坝林场55年成长的年轮里,刻在三代塞罕坝人“绿了青山白了头”的跋涉中。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地球卫士奖”,图为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右一)向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代表颁奖。 记者庞超摄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亲手把奖杯颁给塞罕坝建设者代表。他说,塞罕坝建设者们的实践经验,不仅对华北、对中国意义重大,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也是很好的鼓励和启迪。

  来自尼日利亚的代表伊多乌说,塞罕坝的经验最宝贵和最重要的,是可以唤醒一种意识。尼日利亚分四个区域,其中北部区域大面积的沙漠,吞噬了很多土地,很少有人会想到去改变,去通过种树让环境变得更好。塞罕坝的故事可以更好地唤醒保护和改造环境的意识,给我们以信心和希望。

  中国奇迹,世界惊艳;中国样本,世界意义。

  塞罕坝,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力量,提供了环境治理的中国经验,传递着绿色发展的中国理念。

  绿色奇迹震撼人心

  中国精神感动世界

冬日塞罕坝的百万亩人工林海呈现出别样的美丽。 记者贾恒 赵海江 田明摄

  瘦削的枝条洒脱伸展,一颗颗的红色果实在雪地中分外显眼。

  寒冬时节,在塞罕坝褪去绿色的林海中穿行,不时能看到一种特别的植物——华北忍冬。它们的根深扎在高寒沙地中,即使大部分被冰雪覆盖,仍然顽强地绽放出亮眼的红色,展现着生命的光彩。

  华北忍冬倔强的脾气,十足的韧性,正如使命在肩、百折不回的塞罕坝人。

  京城北眺,内蒙南望,塞罕坝,曾经的美丽高岭,历经一百多年的砍伐、战乱、山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已变成飞沙走石、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稀疏的植被,脆弱的生态,如果再进一步恶化,这片位于平均海拔1500米高岭上的黄沙就会伴着西伯利亚寒风,一路长驱直入,刮到180公里外的北京去。

  今天,红松洼的“一棵松”已经是塞罕坝的“功勋树”。当年,专家们就是找到了这棵孤独挺立在荒原上的百年落叶松,才让国家下定决心,要把大型机械化林场建在塞罕坝。它是这里百万亩人工林海世界奇观的起点,也是一个绿色使命和初心的起源——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55年前从天南地北集结上坝,抱定的就是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誓将荒原变绿洲的信念!

  塞罕坝的“功勋树”

  今年58岁的于瑞林坐在塞罕坝北曼甸林场四道沟营林区宿舍的玻璃窗前,凝望着对面山坡上那些冬日里变成烟灰色的树木,感慨万千。还有不到两年他就要退休了,对那些和自己工龄一样长的树,他真的是难舍难分。

  这片正值壮年的林子有好看的云杉,有挺拔的落叶松,也有部分是樟子松。他清楚地记得,这些树是1978年栽植的,那是他成为塞罕坝林场正式员工的第二个年头。1977年10月28日,塞罕坝发生了罕见的雨凇灾害,一夜之间,林场20万亩树木被毁,辛苦种了十多年的树损失过半,而他所在的北曼甸林场又是受灾最严重的。

  树倒了可以再栽,只要人不倒,塞罕坝就不会倒!次年春天,人们开始了大规模的补栽。从那时起,这些树就开始刻入于瑞林生命的年轮。也正是这些重新植下的新苗,成为塞罕坝不放弃、不认输的象征。

  于瑞林是跟着叔叔来到塞罕坝的。叔叔于长法1962年来到塞罕坝林场,是塞罕坝林场名副其实的林一代。父亲早逝,叔叔视他如己出。在他的印象里,叔叔是一个看上去十分木讷的人,但只要一走到林子里就像换了个人,造林、营林,样样是能手。

  塞罕坝白水营林区的树林里,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踏雪入林,给落叶松修枝。 记者贾恒 赵海江 田明摄

  参加工作至今,于瑞林从来没有离开过北曼甸林场。在这里,他做过采伐工、施工员、防火员。41年在林子里穿梭,上万亩的山坡,哪一片林子多大面积,在什么位置,他了然于心。如今,年纪大了,他被安排做护林员。护林,不仅要防止那些盗伐的、打猎的和越界旅游的人,还要防止牲畜踏伤那些围栏中的小幼苗,反正只要是伤害到林子的人和事,他都要管。尤其是防火季,更得时时刻刻睁大眼睛,“万一不小心耷拉下眼皮出一次火情,三代人的心血就全完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干上了林业就是一辈子的事。在塞罕坝,二代或是三代人在林场务林的家庭一直没统计出个准数,因为实在是太多了。

  今年同样58岁的吴德林,3岁跟着父亲来到塞罕坝,整整呆了55年。他的父亲吴海走遍大半个中国后来到塞罕坝,是林场第一代分场副场长。吴德林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是我们从不敢乘凉,因为护林的责任不比父辈种树轻。吴德林在北京上了4年班的孩子,也被他劝回来当护林人。用他的话说,得看着儿子把自己的活儿接下去。

  父一辈,子一辈,就在岁月的更迭中,塞罕坝的林子一天天长大,长成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场,长成了阻风固沙的绿色屏障,长成了震撼世人的美丽风景。

  塞罕坝气候上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地带,地形上位于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植被分布上是从森林向草原过渡,在生态学上,这种多重交错的过渡区域,环境非常脆弱。“已退化土地的植被恢复,一向是世界性难题,塞罕坝的造林成功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启迪太大了。”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副院长李玉灵说,“塞罕坝人为世界提供了森林生态系统修复的成功典范”。

  究竟是什么支撑着塞罕坝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本”?世界也在找寻这个史诗般壮美故事所提问题的答案。

  11月26日,再上塞罕坝,我们去探访夏日喧闹过后的那片林海。

  在密林深处海拔1940米的大光顶子山,见到望海楼瞭望员刘军、齐淑艳夫妇时,他们说,大雪封山,这里已有一个多月没有见到人影了。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