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覆盖 致富有奔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李万祥江西省抚州市岗上积镇东源村报道:白日里走进东源村,你会看到整洁的水泥路连接到每家每户,粉墙黛瓦的民居高低错落,碧叶连天的藕塘绵延百亩,绿油油的稻田生机勃勃。
江西省抚州市岗上积镇东源村位于抚州市东临一级公路西北,离东乡区城区和抚州市区不到半小时车程。
自4月29日驻村蹲点调研以来,记者发现,东源村集体经济薄弱、各村小组空心化、青壮年劳力外流,这些都是制约东源村脱贫的重要因素。另外,病残也是当地农民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东源村是江西省“十三五”规划帮扶的贫困村,全村有717户3020人,下辖10个村小组,以前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水稻种植。2015年初,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34人。
东源村的脱贫攻坚可以概括为四个“全覆盖”:强保障,推动保障扶贫全覆盖;挖穷根,推动健康扶贫全覆盖;拓富路,推动产业扶贫全覆盖;保安居,推动村庄整治全覆盖。东源村探索“支部+党员+公司+贫困户”“党员+村能人+贫困户”“党建+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大力发展莲藕种植、水产养殖、脐橙种植、光伏发电等六大扶贫产业。5年来,东源村农民的收入实现持续增长。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左右;2014年,这一数字增加为5866元,但比东乡区农民平均收入水平10566元还低不少;2016年,东源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左右。
深山困不住 因有带头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李华林湖北省郧西县湖北口乡坎子山村报道:从郧西县城通往坎子山村的路,目之所及全是延绵不绝的山脉。坎子山村,这个湖北省最偏远、海拔最高的小山村,祖祖辈辈都执着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却始终难以走出那份清贫。
困在大山,悬挂在绝壁上的一尺羊肠小道曾是坎子山村人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山高天寒,村里的土地分散又贫瘠,能生长的庄稼少之又少,玉米亩产曾不足百斤。代际贫穷在这里传递,除了少数飞出去的“凤凰”,大部分年轻人以在矿区打工为生。全村152户426人,95户269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发生率超过60%。5年前,这里的年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
在坎子山蹲点采访半个多月,最打动人心的故事发生在村党支部书记魏登殿身上。上任40多年来,村里点点滴滴的变化都离不开魏登殿的四处奔走。这位老支书今年63岁,扶贫扶成了名人,在郧西县,几乎无人不识。但他的居所,至今还是两间土砖房。
能人在带动,政策在加力,投入在倾斜,变化在显现:今天的坎子山村,昔日羊肠小道已变成6米宽的旅游公路,“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模式带动家家户户养起牛、羊,种植高山蔬菜,玉米加工企业已经运转,易地扶贫搬迁让一批村民住进新家,乡村旅游正在规划……截至目前,坎子山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6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