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开新局 摒弃等靠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姜帆贵州省凤冈县永和镇党湾村报道:贵州省凤冈县永和镇党湾村属丘陵山区,这里依山傍水,资源丰富,民风淳朴,304省道横穿境内。我蹲点的党湾村距离集镇5公里,距县城32公里,总面积29平方公里,耕地6763.8亩,有1742户,8136人。
半个多月来的驻村入户调研,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村干部、驻村干部都很忙碌,从早晨奔波到深夜还干劲十足。他们说,要落实的事实在太多了。在这里,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扶贫攻坚的主力军。在党员干部的引导下,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再到“我带头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5年前,党湾村是典型的贫困村,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村里没有一条硬化的道路,也没有广场,更没有什么集体经济。近5年来,党湾村实现了组组通硬化公路,建起了3个文化广场。其中,群众自发筹资60.4万元,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党湾村的变化,党组织的作用功不可没。在产业发展上,党湾村提出并实施了“党建+项目+合作社+社会+农户”的党建扶贫模式。目前,村集体收入累计达到4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11年的4100元增加到了8600元,5年间翻了一番。
引进好项目 穷村换新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袁勇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卫家沟村报道:卫家沟村位于偏远山区,地势崎岖,是河南省省级贫困村。全村共有305户1128口人,分布在方圆9公里的深山中。
卫家沟村是一个“三无村”:无水、无地、无主导产业和集体经济收入。村内仅靠一口机井打水,农户用水需去机井打水后,放到自家的水窖中储存,仅够日常生活,缺乏灌溉用水。卫家沟村耕地面积1180亩,人均仅约1亩耕地,由于地处山区,耕地十分分散,当地有“卧牛地”的说法——只要一头牛能卧下的地块,都可以作为耕地,且土地十分贫瘠。
地理位置偏远以及自然资源不足导致了卫家沟村的贫困。卫家沟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6户,共630人。此外,村里因病、因残致贫现象突出。卫家沟村缺乏脱贫的内生动力,精准扶贫政策的介入对卫家沟村脱贫十分重要。目前,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和生猪养殖项目及对贫困户实行易地搬迁安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卫家沟村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按计划,卫家沟村将于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
2012年,卫家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2000元;2016年,这一数字是2600元;2017年,预计将达到3000元;到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将超过302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