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吉蕾蕾(中)了解村民春耕春种情况。
环境虽恶劣 脱贫斗志坚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吉蕾蕾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上滩村报道:最低海拔3100米、坐落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最北边的上滩村,就是我驻村调研的地方。
从西宁出发,驱车前往大通方向,一路艳阳高照。半小时后,天空下起了绵绵细雨。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窄,水泥路也变成了砂石路。还在疑惑为什么对面来的车辆顶棚有积雪,这边的雨滴已经变成了雪花。
不知道过了多久,上滩村到了。打开车门的一刹那,清新的雪花扑面而来,感觉一下子从夏天穿越到了冬季。
上滩村居住着四个民族251户、1113人,有三分之一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村总面积约39.5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不足3亩,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由于地处偏僻,观念陈旧,受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限制,村民多以土地为生,兼放马,养牛、羊、鸡维持日常开销。
阴晴不定是上滩村最大的气候特征。听村民说,今年雨水特别多,春耕比往年推迟了近1个月,今年的收成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尽管物资匮乏,条件艰苦,但上滩村人并没有失去脱贫致富的斗志。这几年,在家的壮大了牛羊养殖规模,在外的辛勤务工,再加上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目前上滩村正在进行的扶贫项目包括土地开发整理、人畜饮水改造、畜棚建设等,预计总投资将超过2000万元。上滩村第一书记周丹文表示,到今年9月底,上滩村不仅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必将为村子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积蓄后劲。
聚焦特困户 兜底政策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蓉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报道:我蹲点的五爱村位于陕西省石泉县南16公里处,区域面积17平方公里,有812户2812人,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66户137人。
五爱村三面环山,清澈的池河由东向西从村边绕过。初到这里,看到如此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村里一幢幢两层、三层的小楼房,呼吸着干净清新的空气,记者有些难以相信,这里竟是个贫困村。
直到来到居住在山里的农户家,看到了很多建在山坡上的土坯房、几乎没有像样家具的屋子、只能保证温饱的一点薄地,才切身体会到贫困的存在。
五爱村由原来的五爱村、龙口村和居住在山坡上的踊跃村合并而来。川道旁的五爱村交通相对发达,316国道和西康高速公路从这里经过,距离池河镇只有2公里。这些优势让居住在川道旁的村民们更早、更快获得了各种资源。而居住在山坡上的居民,山高路远,居住分散,多年来的贫困状况一直得不到改变。
如今,从省里到县里,从镇上到村里,扶贫干部们想尽办法,带领贫困户走出困境。房子破旧难以居住的,池河镇建起了整齐的安置楼房;没有产业只够温饱的,驻村工作队依托党支部,推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解决收入问题;因病因残没有劳动能力的,由政策保底发放“五保金”“低保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