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其时的反腐剧
《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
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成为政治生活的高频词汇,官方将这场持续的反腐运动描述为“显示了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仅2016年1月至8月,中央纪委就先后14次对966起典型问题进行通报曝光,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对7303批、19302起问题进行通报曝光。
电视媒介扮演着这场反腐运动最重要、最广泛的舆论宣传口径。2016年10月以来,中纪委和央视联合制作的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等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大量官员的贪腐细节和周永康等大量落马高官的忏悔出现在这部纪录片中。官方账号“共青团中央”在B站为《永远在路上》做了专门的宣传视频,并打出了“反腐不是纸牌屋,反腐不是电视剧”的文案。
通俗娱乐内容层面,拍摄于10年前的《大明王朝1566》重回观众视野,在重庆卫视和视频网站优酷重播。从表层来看,这部以皇权嘉靖、清官海瑞、奸臣严嵩为主线的忠奸大戏,至少在表层上暗合了反腐的主旋律。
反腐剧复苏的苗头发生在更早之前。编剧刘和平在谈到2014年首播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过审时曾表示, “(这部剧)关于贪腐,一条意见都没有。前几天还说了,现在怎么看不到反贪腐的作品?就一个《绣春刀》这也太不像话了,说的是明朝。”
根据公开报道,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从2014年到任起,就着力于重现反腐剧,“中央的反腐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还是没有人敢弄反腐题材。当时我们已经意识到,反腐工作肯定要有影视作品去呈现,也就是我们说的影视作品要关照现实嘛。”范子文说道。
最高检影视中心的组织牵头最终促成了成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启动。2014年11月30日,范子文去南京找到“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希望周梅森出面写反腐。当时的周梅森表现出明显的顾虑,“不知道广电总局是否允许拍”。所幸,范子文得到了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的支持,“李京盛司长说当然可以,但是要精品,要反腐不要展示腐败”。
最关键的是,中纪委的首肯成为反腐剧复活的一个重要节点。2015年6月的一次座谈会上,中纪委宣传部调研组希望最高检特别是最高检影视中心要加强反腐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和生产,同时希望广电总局每年推出两到三部的精品反腐剧。
《人民的名义》顺势诞生于这种自上而下的创作意图,成为反腐剧回暖潮中第一个立项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