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主任肖亚庆等就“国企改革”答记者问实录
发稿时间:2017-03-09 16:43:00 来源: 中国网
上海证券报和中国证券网记者:
我想代表资本市场的广大投资者问一个关于央企重组的问题。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中央企业的重组整合十分关注,资本市场也很敏感。但有个别人认为央企重组的行政化色彩比较浓,可能会造成新的垄断,特别关注重组后的实际效果如何。同时,对2017年也有人猜测,今年在有些行业可能会出现重组潮的现象。所以我想请问肖亚庆主任,国资委对央企重组有哪些具体的打算吗?下一步重点会在哪些领域以及哪些企业推动重组?谢谢。
肖亚庆:
谢谢你的问题。这个问题我想请张喜武副主任回答。
张喜武:
谢谢亚庆主任,同时也谢谢这位女士对中央企业重组的关心和关注。对中央企业的重组,不仅社会各个阶层都高度关注,也可以说是举世瞩目。对中央企业的重组,我们不是搞行政的“拉郎配”,也不是搞简单的“归大堆”,更不是搞新的垄断,也不会出现像刚才这位女士所提问的那样一哄而起、大规模的“重组潮”。
中央企业重组,根本目的是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不断地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从实践情况来看,近三年来,中央企业的重组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从方向上看,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更好地完成了央企所承担的使命责任。从布局上看,坚决落实化解产能过剩等产业结构调整的这一要求。从效果上看,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转型升级,提高了效率和效益。比如宝钢和武钢重组之后,就可以从更广的范围,统筹考虑产能布局,大大地减少了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重组后压减过剩的钢铁产能近千万吨。
再比如,中国远洋海运集团,重组前2013年到2015年两个企业平均每年利润之和是57亿元,重组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2016年就实现了160亿元利润,这种利润是在去年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创新低的情况下取得的,达到了重组之后“1+1大于2”的效果。
今后,我们仍然要坚持成熟一户、重组一户的原则。一是要聚焦重点领域搞重组,加快推进煤电行业、重型制造装备行业、钢铁行业等领域的重组整合,推动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要积极地探索境外资产整合,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
二是要探索有效重组方式。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适应行业产业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来推进中央企业的重组。比如,可以采取像南车北车那样强强横向联合的方式来进行重组,也可以像中电投和国家核电那样围绕产业链优势互补、采取纵向的重组整合,也可以采取像招商局和中国外运长航那样吸收整体并入式的方式进行重组整合,还可以采取像中国铁塔、中国航发新设的股权多元化、专业化的公司来进行重组。
三是要加大重组后融合力度。两个企业重组不容易,但是重组后想融合好、达到预期目的,实实在在地讲更难。很多重组后失败的案例警示我们,重组只是第一步,重组后要加大融合的力度。重组不仅要资本合、资源合、组织合,而且更要做到理念合、战略合、管理合,防止貌合心不合。也就是在物理变化的基础上加快化学反应,切实激发企业内生活力,不断地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真正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集团。谢谢你的提问。
大公报文汇报记者:
有关划拨国有资本补充社保基金,此前各界有很多呼声,也被写入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请问肖主任,目前这项改革的进展情况如何?谢谢。
肖亚庆:
谢谢你的问题。关于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确实关系到社保基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是国有企业、中央企业确实有责任、有义务在社保基金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二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明确要求,要稳步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根据国务院的部署,有关部门一直在推动划转工作。去年的决算数没出来,从2015年社保基金的报告来看,中央企业也划转了2563亿给社保基金,主要是通过国有股权的减持政策,从2000年到现在一直在做这些工作。这一部分钱占社保基金财政性收入的35%。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文件的总体要求,如期、按时、足额划转所要求的比例和数额。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