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这个村聚集8000名“梵高” 画出全球60%的油画

发稿时间:2017-01-20 20:01:28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中国青年网

  画家们

  1999年9月,19岁的杨福徐从报纸上看到大芬村招工启事的时候,还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画家。

  他刚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在老家找不到事做,就从广西钦州跑到深圳,想找一份跟美工有关的工作。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在深圳一无所获。直到有一天从报纸上看到大芬村招聘有绘画基础的人,他便跑了过去。

  到了大芬村,他有些失望。这里只是个小村庄,楼房破旧,道路乱糟糟,也没有画廊。画室就是个小作坊,老板租套房子,从外面接点订单,请画工在里面画画。好些人挤在一间屋子里睡通铺。面试就是现场临摹一张水彩人物画。他有些犹豫,不过,想到半年没找到工作,“能画画就已经很不错了。”

  画室的人多数是晚上画画。有的时候碰到赶订单,需要连轴转,甚至连续通宵一周,只能白天稍微睡一下。一个通宵,他可以临摹六七张小水彩画,干一个星期能赚一千来块钱。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常碰到。

  虽然杨福徐在艺术院校受过专业的色彩、素描训练,但基本功再好,也很难在这类临摹画中体现出来。很多画工从一开始就像工匠一样,跟着师父学画行画,很多技巧就是公式一样,叶子、云怎么画都有固定标准。不过,同样是临摹,两者在订单价格上并不会有什么区别。

  2003年,由于政府大力推广、引导,为次年的文博会造势,大芬村知名度越来越高。不少原创画家,尤其是东北画家纷纷驻扎大芬村,他们中的一些人过去已经在业内颇有名气。这个以复制名画闻名的小村庄,第一次出现了原创绘画。

  文博会之后,来大芬村的画家越来越多。大芬村的部分画师们也有了自我表达的欲望,开始尝试原创。

  杨福徐看到这些画家刚到大芬村就在画原创,觉得这些画既可以卖,又符合自己的感觉,也试着画些原创作品。他依然会接一些订单,不过要按照自己的感觉去画,否则就会画得很累。

  杨福徐站在大芬村街头不知名作者的涂鸦前。最惨的时候,他一年只有三四万的收入,现在他的原创作品已经被人接受,走出了困境 图/本刊记者 大食

  2007年,杨福徐停了工作,跑到北京,去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在宋庄待了半年,2009年初回到大芬村。他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个转折点,原创的眼界变宽了,绘画作品与过往也有很大不同。“我没走偏,如果一开始就去画行画,陷进去了,要脱身就很难了。”他觉得画久了行画,要想跳出来做原创,有太多局限性。“把脑子画坏了,他们应该走出去看看。还要看他们想的是星辰大海还是小富即安。小富容易满足,做原创太难。”独立策展人李旭认为。

  杨福徐认为大芬村的原创是“很实在的”,而北京人玩当代风格,“很疯狂”。他的作品风格写实,在北京与周围画家有些格格不入,也没有市场。他也做过尝试,用夸张技法创作一些符号性强烈的作品,比如《大迁徙》系列,但最终还是回到写实的老路上。

  尽管如此,他还是希望将来有条件的时候再回北京。一年多的经历,让他感受到那边更好的艺术氛围。“在大芬搞原创,心确实比较浮躁,一些当初跟我一起做原创的画师朋友,最后迫于现实压力,坚持不下来,又去接行画订单。而且这边经常有交易,会影响你的状态,人很容易就跟着市场走,不自觉就跟风了。”杨福徐说。

责任编辑:海竹
返回首页>>Loading...
首页 |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 尾页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