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26个字母搞了三年

发稿时间:2017-01-14 14:28:50 来源: 综合 中国青年网

  晓虹:要中西结合,而且还要有中国特色。

  周有光:所以我们反反复复搞出一个方案来,给许多人看,提意见。收到许多信,这个方案前前后后收到四千多封信,外国人也提出了许多要求,中国人也提出了许多要求。我们要满足所有的要求,尽量地能够使他们满意,但是,不可能的。只能使最大多数的人满意,不是每个人的满意,所以到今天还有一些人不满意,那没有办法的。

  毛主席拍板:要研究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

  晓虹:最后选择这个汉语拼音方案,包括当时选择用拉丁文作为字母的表示,当时有没有争论?为什么要选择拉丁文来做咱们汉语拼音的字母?

  周有光:当时最大的争论就是用什么字母。毛主席跑到苏联去看斯大林,问斯大林说,我们搞文字改革,你看怎么搞?斯大林说,你们是一个大国,你们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主席回来就讲,要研究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民族形式实际上就是根据汉字来创造的。搞了三年,搞出个方案来,大家看了都不满意。后来我们的领导吴玉章,吴老就跟毛主席说,我们搞了三年,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还不如用拉丁字母,就叫罗马字母了。

  晓虹:在最后的推广的过程中,方案已经出来了,但是在最后往下实施的时候,有没有什么阻力?

  周有光:汉语拼音推广的时候,我们利用原来旧的一个叫注音字母方案,利用注音字母来推广汉语拼音。小学的教师都懂注音字母,所以很快就推广了。这个推广也很顺利。一种文化工具它本身要是搞得好,它自己会推广的。它自己会走出去的,所以在国内推广也是很方便的。起初在教育界里面用,后来到工商界都用,所有的商品上都用了。许多商品都注一些药品,药品上面的名称都有一个拼音名称,这是一方面。方案一出来就立刻在航空上面用。为什么呢?那个时候刚刚是国际航空在发达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个问题,航空就涉及到地名,一个地名有几个讲法,几个拼写法,飞机也是要出事情了的。所以在航空界应该要提倡由联合国帮助地名标准化,我们的方案一下子就用上去了。所以说我们的工作遇到的许多条件也是比较顺利的。后来,联合国也就用了。再后来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了,这一路应该说是很顺利的。虽然有些人写文章骂,但没有关系。

  汉语拼音的国际化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

  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并成为国际通用标准,让汉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仅担负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更多外国人更容易学习汉语进而了解中国文化,更重要的,它也为汉字在信息时代更便捷地进入电脑立下了汗马功劳。

  晓虹:现在汉语拼音方案已经被定为国际通行的标准了,您自己是不是觉得挺欣慰的?

  周有光:这个汉语拼音方案跟国际标准,就是说汉语拼音的这几个字母,作为国内文化的工具,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件事情看起来很小,但是意义很大。因为中国长期以来是封闭的国家,我们讲四海之内,没有四海之外这句话的。今天不行了,今天我们要走向世界,怎么走向呢?当然有好多方面,可是拼音方案确实是帮了一点忙。他们了解我们要学我们的文字,我们的文字(学习起来)很困难,这也是一个阻碍。有了汉语拼音了,比较方便了。还有呢,有了汉语拼音,我们国内有许多工作好做。几个字母,它在管理方面又方便。

  晓虹:您看,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在用拼音了,在电脑上打字。那么您之前是怎么样确立这种汉字和电脑输入法之间的这种标准呢?

  周有光:汉字有一个特点,一个字有好多个读音,这件事情是汉字进入电脑要发生的困难。那么开头呢,台湾开始了,我们很快就跟上来了。根据汉字背后形体的特点来定一种编码,叫字形编码。按照字的形体来编成号码来,号码有的用1234,有的用ABCD,后来1234就不用了,都用ABCD了。这叫字形编码,也叫拆字编码法。要把这个字拆开来,再来编码。这种编码越来越多,一下子搞了几百种,后来搞了几千种,后来不得了,后来我每个礼拜都差不多收到一种。我就提倡我们不要再搞编码了,编码不是一条好的道路。虽然可以用,但这是一个比较不方便的,要用拼音。用拼音来输入汉字。起初,很多人不一定接受我的意见,后来他们知道我的意见是对的。后来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从万码奔腾里面解放出来》。

  半路出家:从经济学家到语言学家

  在1955年进京参与汉语拼音方案编制之前,周有光的身份是上海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经济学教授。再往前追溯,1923年,他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经济,40年代作为新华银行的高级职员赴国外开展工作。有人说,周有光的“半路出家”使中国多了一个语言学家,少了一个经济学家。

  周有光:我的求学经历很简单,我是在本乡进小学和中学,我进的小学当时在我们本乡是最早的一个小学,叫做“洋学堂”,在那时就是私塾。后来到上海进大学,上海进的大学是当时最有名的一个教会学校,叫圣约翰大学。后来,我有机会到日本,到日本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就是学了日文。后来有机会到了美国,在银行里面,是银行派我去的。工作很轻闲,所以我运用充分的课余时间读书。

  晓虹:能不能简单谈一谈您在经济学领域的工作经历?

  周有光:我在经济学学的东西主要不是学的理论经济学,主要学的是实用经济学。因为实用经济学对于建设中国好像是更有用处一点。所以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就回国了。回国想在经济界里面做点儿工作,我回来运气也很好,一到上海我就到跟我同学有关系的复旦大学里教书,教的经济学,我是经济学教授。

  后来在1955年,中央举行了一个重要的会议,叫做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叫我去参加。因为我对于语言学、文字学我很喜欢,也看了许多书,也写过一些东西,所以叫我来参加。中央叫我留在北京,到当时新成立的一个机构叫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我说不行,我说我搞语言文字是业余搞的,我是外行。领导说这是一件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总之复旦大学的校长也劝我改行,我就改行了。从此以后就放弃了经济学,就搞语言文字学了,一直到今天。

责任编辑:海竹
返回首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尾页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