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7日电(记者 梁文艳)在西安交通大学主楼C106教室,距离上课还有15分钟,座位已早早被占满。燕连福老师的思政课人气高涨,学生们都会自发地往前排坐。
学生提起他,言语间满是钦佩与感激:“燕老师讲课条理清楚,内容充实,教给我们很多实用的学习方法”“他总能结合生活实际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有道德法律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燕老师不仅认真教学,还以身作则,教会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
燕连福在办公室。受访者供图
作为执教27年的思政课教师,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燕连福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从本科到博士的立体课程体系,以及“大课堂”“四微一体”的教学创新,他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贴近时代的教学理念,将思政课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的“信仰课”“人生课”。深耕思政教育领域多年,他先后获评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等荣誉称号。
从“教室小课堂”到“中外大课堂”
在教学一线深耕多年,燕连福始终在探索设计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和灵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他看来,思政课不能局限于教室的方寸空间,而应是链接课堂与世界的“思想桥梁”。基于此,他构建起一套立体多维的教学体系:从本硕博贯通的课程设计到横跨教室、田野与网络的多元课堂,让“大思政”理念融入每个教学环节。
燕连福在教室为学生授课。受访者供图
针对本硕博学生知识基础的差异,燕连福设计了“阶梯式”课程体系:给本科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时,燕连福总是注重将抽象理论与校园生活紧密连接,以学生熟悉的具象场景为切入点,让理论从书本走向现实,变得可触可感、通俗易懂;而面对博士生开设的专题研讨课,他则聚焦前沿议题,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化认知,搭建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思维桥梁。谈及教学理念,他常以“精准滴灌”作比喻。他说,思政课需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分层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适配的知识环境中汲取养分,实现思想成长与理论水平提升的有机统一。
燕连福与学生讨论《共产党宣言》。受访者供图
燕连福的思政课,不仅立足本土,更着眼于世界。2014年,燕连福敏锐捕捉到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他主持拍摄“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在线慕课。这门配备中、英、西三语字幕的课程,不仅在国内主流平台上线,更走进美国加州大学课程共享平台,吸引了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20万名学习者,成为该平台“最受全球中文学习者欢迎的八门课程之一”。“这是中国大学的良心好课”……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反馈,回应着燕连福让“世界读懂中国”的初心。
“‘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思政课要有生活温度,也要有世界的广度。”燕连福说。他常常带领学生把课堂搬到革命纪念馆、企业生产一线、广袤农村,让文物史料、发展成就成为鲜活教材。同时他常以多语种慕课为纽带,向世界传递中国理论,真正实现了“教室小课堂”到“中外大课堂”的跨越。
从“满堂灌”到“四微一体”
在学生们更多地通过短视频等碎片化方式接受信息的当下,燕连福敏锐察觉到学生学习习惯发生巨大转变。传统思政课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面对这一挑战,这位深耕思政讲台多年的教师决心以创新破局。
燕连福和学生在青海“两弹一星”基地,分享“两弹一星”精神和科技强国故事。受访者供图
教案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他夜以继日的思索,燕连福提出的“四微一体”教学模式:将50分钟长课拆解为“15+15+15”分钟的微视频,剩余5分钟总结,每15分钟聚焦一个知识点,配套微文献、微话题、微案例、微故事,让抽象理论在历史脉络中显厚重,在热点探讨中接地气。“就像把整块蛋糕切成小份,学生反而吃得更香。”他解释道,这样的时长既贴合学生的注意力特点,又便于他们利用课间、课后时间随时观看学习,传播起来也更加便捷。
但燕连福清楚,真正的突破不止于“短”与“微”。在课堂形式上,燕连福有着更深的思考。他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上一节节“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在田间地头调研乡村空心化难题,相关调研成果获得省级奖项;上一节节“指尖上的思政课”,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虚拟仿真课堂,让百年前的革命场景“重现”眼前。理论课堂、实践课堂、数字课堂的多元融合,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真正让理论知识“入脑入心”。
燕连福(左四)带领学生在陕西延安调研乡村振兴,讲授新时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故事。受访者供图
“一堂优质思政课要让学生从‘旁听者’变成‘参与者’。” 燕连福说,内容上要摒弃空洞说教,把理论讲得生动透彻;形式上打破单向灌输,让学生主动思辨;效果上,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切实解决学生困惑,助力他们成长成才。
基于多年教学实践,燕连福提炼出讲好新时代思政课的“新”“活”“动”三字要诀:融入党的创新理论回应时代之“新”,用案例研讨激活课堂之“活”,以互动实践推动认知之“动”,让价值认同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看见成长的蜕变
教学改革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学生的点滴变化里。站在讲台上,燕连福总会习惯性地扫视教室,后排角落里,张同学总压低帽檐,安静地坐着。课堂提问环节,其他同学积极互动讨论,唯有她始终低头不语。
燕连福(右五)与学生们在一起。中国青年网记者宋潞 摄
“她是最沉默的学生。”燕连福这样评价。一次课间交流,张同学反问:“老师,我就这样过自己的日子不好吗?把自己的事做好就行,干嘛要跟别人‘卷’呢?”这句话如同一根针,扎得燕连福心头一颤。他意识到,当代学生背负学业与就业双重压力,思想和心态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不再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张同学正是典型例子。为帮助张同学融入课堂,燕连福逐步引导,他先将后排设为迟到座位,张同学不得不往前挪;又宣布提问从后排开始,促使她再次前移;还用“提问低头学生”的方式,让她慢慢开始抬头听课。燕连福得知张同学害怕答错问题,便允许她用递纸条的方式答题,用简单问题帮她一步步建立信心,鼓励她主动思考、大胆提问。
期末作业展示时,张同学精美的PPT以及条理清晰的讲解,让燕连福眼前一亮,当即给了高分。渐渐地,那个总躲在角落的身影开始主动坐在第一排。毕业多年,张同学仍在邮件里感谢燕连福,她写道:“中学时习惯安静刷题、默默拿分,直到上您的课让我知道,知识不该躺在纸上,而要变成与世界对话的勇气。”
课堂上,燕连福与学生交流。受访者供图
另一位总坐在后排低头的男生也引起了燕连福的注意。询问得知,男生认为在中学学过相关内容,且手中拿着学长用过的旧版本教材,觉得内容重复。燕连福耐心解释思政课教材不断修订更新,男生也很快更换了新教材。燕连福翻开教材,以国内外新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成就为切入点,将科技创新突破、乡村振兴等鲜活案例引入课堂,让理论在时代现场中“活”起来......这名男生后来在评价里写道:“一上其他课就打瞌睡,一上燕老师的课就有精神,燕老师不仅教知识,更净化了我的心灵。”
当曾经沉默的学生开始用短视频记录乡村调研、在课堂辩论中阐释青年担当……这些肉眼可见的转变,恰是燕连福“新”“活”“动”理念的注脚。他深知,思政课的意义从来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所谓 “新”“活”“动”,正是以时代议题打破认知框架,以案例活力激发思辨热情,以互动动能推动价值认同,让理论真正转化为学生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