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国助残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4):志愿服务法治化》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发稿时间:2025-03-05 22:2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 杨月 通讯员 康丽 骆燕)为迎接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3月3日,由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支持的《中国助残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4):志愿服务法治化》蓝皮书发布会在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成功举办。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会长张伟,蓝皮书主编凌亢,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叶静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莫于川,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陈功、阿里巴巴集团公共事务部总监于伟等共同出席活动并为《中国助残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发布揭幕。发布会由蓝皮书副主编、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康丽主持。同时,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召开中央社会工作部 志愿服务课题专家研讨会,对中央社会工作部 委托协会推进的“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研究课题”开展专家咨询,与会专家学者及蓝皮书作者代表共同参与,以严谨的学术研讨、务实的政策建言,为我国志愿服务法治化注入新动能。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骆燕主持研讨和专家咨询。

  吕世明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助残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中办国办《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并展望了志愿服务法治化建设方向。他提到,正是因为蓝皮书具有智库的独特功能,体现权威性、前瞻性、引领性、专业性,所以协会高度重视蓝皮书编撰与传播工作,这两年会同战略合作单位共推出五本蓝皮书,以无障碍发展蓝皮书和志愿服务蓝皮书融汇推进,成果可喜,鼓舞人心。蓝皮书是对“平等、融合、共享”理念的庄严承诺,强调法治化是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冀祥德通过视频致辞,高度肯定蓝皮书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强调其“为志愿服务立法提供理论支撑,为社会治理注入法治动能”。凌亢在致辞中回顾研创历程,介绍全书紧扣“志愿服务法治化”主题,系统总结历史经验、直面现实挑战,呼吁以立法凝聚共识,推动志愿服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于伟在致辞中表示,科技与法治的融合是未来趋势,阿里巴巴将依托数字化能力助力志愿服务的规范化与普惠化。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厅副厅长邱景辉、全国人大法工委社会法处副处长王涛分别发来书面致辞,为蓝皮书在志愿服务法治化的研究成果提出真知灼见。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会长张伟从实践角度强调法治是志愿服务的制度保障,提出需以法治思维构建长效机制。

  发布会上,蓝皮书副主编康丽进行了皮书解读。蓝皮书立足新时代志愿服务发展大局,系统回应国家战略需求,紧扣党的二十大“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及《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部署,围绕志愿服务法治化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为推进志愿服务立法,促进我国志愿服务法治体系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全书由19篇报告构成,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区域篇和借鉴篇五大板块。其中总报告两篇,第一篇总报告聚焦助残志愿服务领域,从六个方面全面梳理了我国助残志愿服务最新发展,从五个方面系统总结我国助残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并从健全新时代助残志愿服务体系视角,阐述了我国助残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和任务,为推动我国助残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总报告紧扣志愿服务法治化主题,回顾了我国志愿服务法治化发展经历的萌芽与起步、发展与规范、推进与调整以及深化与完善四个发展阶段。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推进中国式志愿服务法治化的四大重大课题,也指出当下志愿服务法治化实践重点是切实推动志愿服务条例的有效实施,同时努力推动志愿服务立法,为形成完备的中国式志愿服务法律规范体系和系统的制度运行体系做出贡献。分报告从立法理念、志愿者权益保障、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与法治化等全方位梳理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情况。专题篇聚焦公益诉讼、科技赋能、老年志愿服务、应急志愿服务等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区域篇关注不同区域不同层面志愿服务实践,为志愿服务立法奠定坚实基础。借鉴篇介绍了国外志愿服务立法经验。

  专家点评环节,叶静漪教授、莫于川教授、陈功教授围绕蓝皮书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展开深度解读。叶静漪教授从法学视角高度评价蓝皮书的权威性与前瞻性,称其“以严谨的学术框架回应时代命题,为特殊群体权益保障与志愿服务灵活性平衡提供了创新思路”。她特别强调,报告聚焦志愿者权益保障机制设计,既体现法治的刚性约束,又彰显对善意的人文守护。莫于川教授结合多年参与全国志愿服务立法的实践经验,指出蓝皮书“以专业法治视角研究志愿服务立法问题,彰显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特殊价值”。他提到,报告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需求,通过扎实调研提出“适度回馈制度”“科技赋能法治”等创新对策,既立足国情又面向未来,为《志愿服务法》制定提供了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温度的参考范本。陈功教授以“五度”概括蓝皮书特色——“理论高度、实践力度、人文温度、责任态度、国际标度”。他指出,研究团队以跨学科协作破解瓶颈,每一份报告都凝聚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担当,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注入强劲动能。三位专家的点评既有宏观视野又贴近实践痛点,为志愿服务法治化谋划了多维发展图景,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方向指引。

  蓝皮书由吕世明担任顾问,陈功教授领衔编委会,凌亢教授统筹主编,作者成员涵盖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背景,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实践洞察力。作为首部以法治化视角系统研究志愿服务的权威报告,蓝皮书既总结历史经验、直面制度瓶颈,亦提出法治化课题与创新对策,为立法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彰显以法治守护善意、以制度激活爱心的核心价值,助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志愿服务新格局。

  在致谢环节,主办方分别为社科文献出版社、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凌亢教授、康丽教授颁发致谢牌匾,表达对他们的诚挚谢意。同时,向蓝皮书作者代表——中央民族大学良警宇教授、北京市志愿服务研究会副会长代恒猛、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骆燕、最高人民检察院助理研究员任肖容、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尚君、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农武东等作者颁发作者证书,以此见证为研创蓝皮书作出的贡献。

责任编辑:张毅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